当前位置: 樱桃 >> 樱桃功效 >> 齐长城一线五村精彩看点
齐长城“一线五村”(卧云铺景区)位于济南市莱芜区东北部山区,是章丘、博山、莱芜三区交界处,距山东省会仅50分钟车程,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良好。该项目规划面积33.8平方公里,区内森林覆盖率达65%,海拔米以上的山峰10余座。同时,该区域内有五个古村落,分别是下法山、中法山、上法山、卧云铺、逯家岭村,现有人口人。因春秋战国以来,这里一直是重要的古商道,现存有比秦长城还早年的古齐长城遗址,有*石关、风门道关等重要关口。五个古村落均沿齐长城一线分布,所以我们称之为“一线五村”。
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该区域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既有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也有父子槐、槐抱榆等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树40多株,还有明清两代的石碑40余块,古石房余间,尤其是上百年历史的四合院就有11个,建造讲究,做工精细,另外,还有气势恢宏的高山梯田,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堪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这里树木葱茏,山泉水四季长流,高海拔和独特地势成就了这里丰富的物产,远近闻名的卧铺红香椿、灯笼柿饼,逯家岭白玉米、野生山药、黑山羊,香甜可口的小樱桃、味道浓郁的手工煎饼、浆豆腐,每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机食品。
由于该区域资源的独特性,加之良好的市场依托,该项目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将打造集石屋人家文化体验、高山梯田观光、山村户外休闲、齐长城古道悬崖寻古探幽、民宿美食养生保健等功能于一体的中高端乡村旅游目的地。
卧云铺村
卧云铺村位于摩云山脚下,因地势高,常云雾缭绕,整个村庄如卧在云中,故名“卧云铺”。该村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国际美丽乡村和山东省旅游特色村。该村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自古“一山分齐鲁”,如今“边界连三区”(莱芜、章丘、张店),是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既有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烽火台、风门道关等遗址,也有宏伟壮观、依山而建的明清万亩高山梯田。村中有石屋院落余座,原始古老,建造独特,别具一格。全村有“闫、刘、王、张、李、苏、吴”7大姓氏族群,每一族各有一大院、一眼井、一盘碾,各氏族之间和睦共处。村内现存多块明清古碑,以“戒*碑”为代表的4块保存完整。该村盛产小米、夹山白玉米等古老农作物,野山药、风干柿饼、山泉豆腐等绿色有机,味浓香醇,特产红香椿远近闻名。
霹雳尖
霹雳尖,海拔米,坐落于莱芜、博山、章丘三区交界,卧云铺村西北3公里处,是方圆百里的最高峰。山顶有人工垒砌的石灰岩围墙,是齐长城上的烽火台遗址,当地传说是姜子牙的封神台。霹雳尖西侧,自然天成的一组怪石呈现出一出大戏:孟良焦赞,挥棒前行;六郎跨马,紧握缰绳,骏马昂首,啸天长鸣;佘老太君,拄杖送行,离情依依,千叮万咛,挥泪告别,豪气长虹。此戏名曰:《六郎出征》,忠君报国,定格永恒。
观音庙
观音庙始建于年,年重修。庙宇东西两侧的主墙体为清朝初期的老墙,上面有各种石刻、石雕,甚为精美。
闫家大院
闫家大院为闫氏族人修建的集中居住院落,俗称“大天井”,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建筑依地势而建成二层,一层用来饲养家畜,二层通风好,采光好,不潮湿,冬暖夏凉,用于居住。据闫氏后人讲述:始祖闫常山是位身怀绝技的庄稼人。明永乐年间,兄弟4人因得罪官府,由陕西齐家迁往山东,排行老三的闫常山相中了风水宝地卧云铺。他用计火烧匪窝,生擒匪首赵麻子,帮助当地百姓铲除了霹雳尖匪患,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英雄。
刘家大院
明朝嘉靖年间,刘家先祖从淄博龙堂村迁来,其后人勤劳能干,短短几代便发展壮大起来。刘家大院与王家大院仅一墙之隔,是在王家赠与房屋基础上扩建而成,成为刘氏族人集中居住院落。大院年久失修,部分塌落,拾级而上,进入大院,院内曲径通幽,留有小道,前后贯通,出行方便。
拐弯抹角
拐弯抹角为当地独特的建筑形式。村内街道遇到转弯时,房屋墙角在2米高以下总是抹去棱角,像刀砍斧削掉一般,故为“拐弯抹角”。抹角上端和下端探出的石板却保留了直角,当地人称之谓“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和气”。当地人的这种做法是为最大限度方便路人通行,尽可能利用空间,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互敬互让、和谐共处的理念。
三尺巷
清光绪十一年,刘姓族人因经商有道,迅速发展壮大为卧云铺村最富裕的族氏,刘氏四兄弟从刘家大院分离出来在西侧建起四兄弟宅院,占用了闫氏族人南北往来的三尺过道,闫家人书信给在外做官的官员文智,寻求支持,但是,闫文智心胸宽广,挥笔写就:“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决定绕道而行让予三尺,刘氏四兄弟听闻,也深感惭愧,于原有道路处各自退让尺半,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三尺巷。为方便拐弯处行人出行,刘家人特地将房屋墙角处抹去于是有了拐弯抹角,四邻八乡纷纷效仿,刘两家互敬互让成为美谈。
栖凤居
栖凤居民宿坐落于卧云铺村摩云山脚下,客房数量有两间,均以块石垒筑,院内一棵参天梧桐矗立其中,鸟语花香。
贤人居
贤人居民宿坐落于卧云铺村摩云山脚下,客房数量有两间,均以块石垒筑,与卧云铺茶社相邻,院内有梨树、秋千,环境恬静优美。
卧云轩
卧云轩民宿坐落于卧云铺村摩云山脚下,客房数量有四间,均以块石垒筑,飘雨时云雾漫起,处在庭院如同站在云间。
云中居
云中居精品民宿于年6月动工,11月底完工,整个建筑面积多个平方,年正式投入运营。该院落原本是本村刘姓、王姓两户人家的祖宅,明朝嘉靖年间两户人家的现任于村中落户,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房屋在改造之前已经坍塌为废墟,为真实还原历史风貌,项目在开发过程中严格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所有建筑在原有古屋的基础上,严格安装空间尺寸进行了复古还原,保留了最原始的风貌。建筑外层采用当地“十八行子”石头古法砌筑,屋檐保留传统的马头墙设计,房顶设计为茅草防水顶,既保暖,又防水防火,且不失美观,园区内景观错落有致、山水相依。
院内四栋建筑分别为云铺、云思、云社、云庐。
云庐为两室一厅的合理布局,上下两层的隔断设计,共有五张床铺。满足了多人住宿的需求,同时又拥有很好的私密性,特别适合两个家庭留居于此。
云社结合青年旅社概念为现代年轻人打造的群体居住空间,共容纳5个床位,最大的亮点是在顶部空间,运用天然木材,悬挂顶梁分隔空间,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装修效果。内部宽敞明亮、简单大方,是文艺青年写生创作的理想居所,也充分满足了家庭聚会、好友游玩、组织团建、商务洽谈的需要。
云铺家庭套房,里面的设计为现代与古典的结合,设施设备全部按照五星级酒店的标准进行配备,家具简约朴素,设计感比较强,在细节上也满足了现代人的生活需要,适合一家人留居于此。
王家大院(福祥故居)
王家是最早在卧云铺村定居的家族。立村始祖王三栗本是石匠,明朝永乐年间,老家河北枣强县旱灾,逃荒到此。因看中此处的“十八行子”石头,他就地取材,用石头搭房垒屋,给妻儿遮风避雨。后来,王家人宽厚地接纳前来避难的刘姓人家,并把部分房屋送其居住,两家相互帮助、相依相存。后来,其它五姓人家的先后融入,历经世代,才最终筑成这满眼石头的村落。王家大院飞檐翘角,刻有“回头鹿”图案,寓意:无论离家多远,都要记得回头看看来时路。
福祥(年-年),原名滕宪祥,茶业口镇戏曲文化传承一代宗师。福祥祖籍泰安县楼德镇柴成村,10岁入“莱芜梆子”胜春班学戏,艺名福祥。年春,因战乱戏班解散,被迫从商,是年冬天,去博山贩运瓷器,至卧云铺突遇大雪,被困经日,闲暇无聊,为村民和商旅唱戏消遣。此时,正值卧云铺村年轻人*博成风,以至偷盗、抢劫时有发生。村中族人见学戏可转移注意力,纷纷鼓励年轻人参与学戏,并恳求其留下教戏。感于卧云铺村人之真诚,亦出于对戏曲艺术之挚爱,福祥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50年!50年来,福祥醉心于戏曲艺术的传授,将余出戏倾囊相授,为此他一生没有成家。其被齐长城沿线40多个村庄请去教戏,地域涉及莱芜、章丘、博山、淄川,使“莱芜梆子”唱响齐长城南北,弟子达余人。仅在卧云铺就传授6代,弟子余人。年正月二十,福祥老师仙逝,寿终81岁,其墓地在卧云铺村西山坡上。
戒*碑
卧云铺村现存有5块古石碑,大都记述了重修关帝庙的事。但有一块“戒*碑”意义非凡,可谓是早期的村规民约。该碑立于清光绪十一年,碑额“万古流芳”,碑文采取颜体阴刻。记录的是清朝光绪年间,卧云铺村从外地来了五六个贼寇,昼夜聚众*博,因*款发生殴斗几乎出了人命。在贼寇的影响下,全村*博玩钱成风,很多家庭妻离子散,倾家荡产,以至偷窃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村中领袖善人闫文智、王振太等人召集全村民众协商,达成共识,制定了禁*禁偷的倡议律条,立碑作为全村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此举有效地遏制了*博盗窃之风,社会风气大有转。
古戏台
清光绪年间,卧云铺村*博盛行,为铲除*风,村里树立“戒*碑”。为避免*风死灰复燃,活跃文化生活,在村领袖善人的倡仪下成立了业余剧团,聘请福祥老师教戏,全村合力修建此戏台,逢年过节搭台唱戏,使有名的“*博盗窃”村,转化成了崇尚文化的义气村。此戏台历经余年从没有一年间断过演出。年镇*府出资重修。
李家大院(泰山时报编辑部旧址)
明朝嘉靖年间,李家先人由淄博迁来。李家大院为李氏族人修建的集中居住院落,院子格局错落有致,二层阁楼惬意舒爽。当地流传:年春,东路捻*被清*曾国藩部击败,黑旗头目苏天福率部辗转逃到莱北山区,在齐长城*石关以南地区休整。为筹措*费,苏天福命人铸造假铜钱,经过探察他们选中了深藏大山而又有地下层的李家院作为铸钱的秘密场所,卧云铺人称此处为“地下钱庄”。抗战时期,因中共泰山地委常活动于卧云铺村,群众基础好,加之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开展工作,《泰山时报》印刷部曾一度迁到李家大院,在此印出的《泰山时报》分发至泰山地委下属各县区*组织和抗日武装团体,为宣传中央*策、鼓舞革命斗志、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家大院
捻*黑旗首领苏天福,在离开此地以前,深知前途渺茫、凶多吉少,遂将8岁的儿子苏全托付给当时卧云铺商人王忠。苏全长大后,王忠在李家大院旁为其盖房完婚。苏家几代单传,其后人始终在卧云铺生活。站在苏家大院中,可远眺山前风景,悠然寂静。
张家大院
张家大院为四合院结构,正房五间,依山而建,以本地“十八行子”为主建材,侧房及南房各三间,西房为二起房。后随人口增多,在大院四周新建石房,如众星拱月。家族共用一碾、一磨、一井泉,独特之处在于应用了“进门撞山”建筑理念,即一宅两院,分院居住,和睦相处。
吴家大院
年,吴家第一代吴广金从博山东厢村来到卧云铺,当时只有14岁。他育有5个儿子,现全部定居博山。夏秋时节,纵横交错的爬山虎使吴家院披上了绿装。
泰山时报经理部旧址
抗战时期,《泰山时报》经理部不仅要想方设法筹措报社经费、采购物品,还承担着战时邮局的工作,武装押运稿件、报纸,随时面临遭遇敌人的危险。为此,经理部配有7匹战马,确保两日内将刚出版的报纸送往所辖7县各处。卧云铺村的李在永参加了经理部工作,经历九死一生的战火洗礼,成长为英雄邮递员。
楸树
楸树,别称梓桐,金丝楸,紫葳科,梓属,原产中国,是中国珍贵的树种之一,其材质好、用途广、经济价值高,号称“北方的红木”,古时人们有栽植楸树以作财产遗传子孙后代的习惯。这是卧云铺村仅存的一株,树龄在百年以上。
逯家岭村
逯家岭村海拔米左右,为茶业口镇境内最高的村庄,村南边为陡峭的悬崖,房舍建在悬崖边上,所以被称为“挂在悬崖上的村庄。”当地村民有句俗语“冲了泰山顶,冲不了逯家岭”。据《逯氏谱记载》,明永乐末年逯姓迁此建村,因址在岭顶上,故名逯家岭。由于交通不便,民居大多就地取材用石头建造,村内的余座石房,绝大部分修建于明末清初,部分年久失修,但地基及主体结构完好,仍旧保留建村时的风貌。该村立庄时栽有5棵国槐,称为“五兄弟槐”。现仅存街中被称作老三的一棵,粗可三围,虽已有多年历史,但依然枝繁叶茂,见证了古村落的历史变迁。村里的手工石磨煎饼、石磨豆腐等颇具乡土风味,生长期长达80天的白玉米,是逯家岭村人辈辈相传的古老品种,香醇浓郁、口感极佳。
逯家大院
逯家大院位于逯家岭村中央,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1平方米。其建筑工艺精美、规制严谨,在一线五村古石房中是保存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规格最高的四合院。西房为上房,其房檐最高,配有月台,有7级台阶,属长辈居住。北、南、东三面属晚辈居住,但长幼有序,其台阶依次为五、三、一。此院落是电影《那年我还没长大》、《安家》主场景。
风门道关
齐长城始建于公元前年的齐桓公时代,后经齐灵公、齐威王增修,至齐宣王时基本完成,历时多年,比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还早多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风门道关是齐长城上的一处重要关隘,是莱芜、章丘、博山三地交界处,关口位于高山垭口处,南北有很陡的山坡,无风成三级,大风飞沙石,被当地村民称之为“黑风口”。
孙阁老故居
孙阁老即孙将斡,祖籍茶业口镇阁老村(阁老村因其而得名),还未出生其父就因病去世,其母身无分文流离到逯家岭,村民逯知民见其可怜,遂收留,后其母辗转到了博山大岭村,孙将斡出生于大岭村。明朝崇祯十三年考中进士,清康熙元年官拜大学士、阁老。大岭村因其考中状元更名状元村。孙将斡官至阁老却未忘恩,回故里寻根祭祖,为报逯知民收留母子之恩,出资重修逯家院。该院子的特点:北屋是二层石房,第二层典雅精致的月台和石栏,显示了屋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明清梯田
古梯田群始建于元朝初年,明朝时形成一定规模。卧云铺、逯家岭村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地堰都是先人们就地取材,用青石垒砌。该梯田群共有大小地块0多块,占地约0亩,最高者分布在海拔多米的山岭沟壑间,梯田群坡度在35度至75度之间。摩云山梯田群规模宏大,一层层从山涧底端盘绕到山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轮廓似行云流水,其规模磅礴壮观。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梯田群会呈现出不同的姿色。一排排梯田,仿佛一部巨型史书,展示出山区先民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下法山村
据《王氏祖谱》记载,明嘉靖年间王姓建村,原名下刷干,年改称下法山,有王、穆、李三大姓。村内古建筑是村民就地取材,用石头垒砌,麦秸盖顶,因当地石头多为“*石”,房屋颜色呈现独有的浅*色。村中古屋多座、辘轳古井3眼、古碾4盘、康熙乾隆时期古碑4块,有6种形态的栓马石。明清古商道穿过村中心。“吉星高照”与“泰山石敢当”镇宅之物在一村中同时出现,是齐鲁文化在此和谐交融的体现。村中大街旁,有两棵古槐,一大一小,俗称“父子槐”。村后旗杆顶、古石寨传说悠久,村前红叶谷景色秀丽。该村矿泉水富含53种矿物质,在国内属一流水质。
古井
相传,因此处有一泓清泉,立村始祖才在此扎根生活。后来,随着人口增多,村民就凿泉砌井储存泉水。为方便村民取水,安置了木质辘轳,木辘轳磨烂了,又换成了铁辘轳。井筒圆形,直径80厘米,井口方型,井深10余米,井水清凉爽口。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了下法山村一代代儿女。
栓马石
拴马石千姿百态,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拴马石既有拴系牛、马、驴等牲畜的功能,又具装饰性——显示气派的门前点缀,堪称庄户人的“华表”。建房时,村民在面向道旁的石墙上砌拴马石,方便商客拴“马”休息,表明主人敦厚善良,乐于助人。虽现已斑驳陆离、但内径圆滑,反映了当时人来熙往,骡马欢腾的景象,记载了古村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拴马石是一个村落、一个家庭的记忆,老人说“摸摸拴马石,灾气全年无。”
古影壁
古影壁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取材于当地独有的“十八行子”青石,中间为一大“福”字,四周各有四只蝙蝠,共同组成五福。寓意“五福临门”。居中“福”字代表“好德”,仁善、宽厚之德,又是最好的福相,因为德为福之根,福是德之果,随时布施行善,广积阴德,才能培植其它四福(长寿、富贵、康宁、善终)不断增长。古影壁四周石框上阳刻一副对联:上联“门对青山千古秀”,下联“户临绿水万代清”,横批是“耕读继世”。
泰山石敢当
当地人认为,房屋冲着道路、房檐墙角棱等会有煞气,对房主人不吉利。建房时,在冲路、冲房檐的房屋墙上安上一块写有“吉星高照”或“泰山石敢当”的条石,可以化解煞气。用“吉星高照”化煞是齐长城北齐国习俗,用“泰山石敢当”化煞为鲁国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此村是鲁国最北的边塞小村,齐鲁两国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当地齐风鲁韵的民间文化。
父子槐
父子槐为两棵古槐树,大的树龄在年左右,小的树龄在年左右。小槐树为大槐树根系发芽而长成,故名“父子槐”。子槐树头枯死,但周围却枝繁叶茂,寓意“富贵无头”。父槐又称作官槐,为古代官家在官道旁种植,每隔5华里种植一棵,起标志距离、方便行人的作用。父槐与上法山古槐正好相距5华里。
古官道,官屋
据传,古官道为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来往的重要商道,秦统一六国后成为官道加商道,直到解放前,这条商道一直是淄博陶瓷通往淄西地区的重要路径。官屋就是官家驿员暂住休息的地方,后来成为过往客商的“旅馆”。下法山村现存4块古石碑,记录内容分别为重修龙王庙、观音堂、九圣堂和创建白衣殿,最早者立于大清康熙年间,最晚者立于大清咸丰年间。现埋于官屋中。
进门撞山
“进门撞山”为本地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又名“一宅两院”,在大门口进门处正对一房屋的山墙,这一房屋将本为一体的宅院分成左右两个院子,故名进门撞山一宅两院。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蕴藏着老百姓美好的生活期盼,寓意“进门撞山,既出秀才也出官。”
穆乐义古宅
穆乐义,出生于年,是远近闻名的爱国商人,年轻时经营皮货、椒皮等生意,因经商有道,成为富商,在青岛、济南、上海、天津等地均有商铺。抗战时期,他倾其家产支援抗战,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出资治山治水,绿化荒山,支援国家建设。该古宅为穆乐义故居,建于民国十五年(年),就地取材,凿石成砖依山而建,上下两层,内外两院。
中法山村
中法山村位于齐长城以南,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村里的古建筑和人文景观随处可见。其中吴氏中医大院,历代相传,采用二郎担山式设计,匠心独特,别具一格。后院多年的文冠果,证明了吴氏中医的辉煌历史。贯穿村东西的青龙街,不仅记录了先人的智慧和正气,更是留下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清朝光绪年间的禁*碑、挑檐石砌房、石台阶、石碾、石磨、石板路散落村内各个角落,构成了一幅沧桑古朴的画卷。该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抗战模范村,先后有20多人为国捐躯,抗日剧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文艺和*工人才,吴守贤后在北京部队任*治部主任。
青龙街
青龙街始建于年,全长米,平均宽4米,材质为本地青石。街头石桥为龙头,中间青石板为龙脊,两侧鹅卵石为龙鳞。整条街道宛如一条长龙卧于中法山村5大胡同面前。该街道由村民王青龙个人出资修建,王青龙自幼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后因染上*博恶习,家财败光,妻离子散,疾病缠身,经本村名医救治后,幡然悔悟,浪子回头,广施善举,为方便百姓出行,用青石板铺好了村中的东西大街。人们为弘扬正气,警醒后人,故命名此街为青龙街。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坐北朝南,分东西跨院,石砌拱形大门居中,威严庄重。
义气碑
此碑位于中法山村西,立于公元年6月,由候选典吏李继栋撰文并书写,是中法山父老乡亲共同制定的村规民约,体现了当地百姓疾恶如仇、惩恶扬善的良好民风传承。碑文大意:清朝光绪年间,村中*博陋习盛行,偷盗抢劫时有发生。据此,吴宪玉和王立春召集全村父老共议,立碑戒*,改善民风。若有屡禁不改者从严处理。另外,经全村人商议并达成共识,禁止盗伐树株,禁止窝藏匪寇,如有犯禁者从重惩处,绝不姑息。也体现了当地百姓疾恶如仇,惩恶扬善的良好民风传承。
吴氏中医老宅
吴氏中医兴起于清朝嘉庆年间。创始人吴信经刻苦钻研、救死扶伤,终成一代名医。现历7代共计60余人从事中医,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世家。老宅大门悬挂“勤俭持家”匾额,两侧为石刻对联“宗医怀德第,刻读立田家”。大门两侧有精美石雕,左侧为一茶壶,寓意“悬壶济世”;右侧为两茶杯,茶杯上有两种图案,“卍”字表示医圣—张仲景,表示主人家能诊疗处方,花代表药王—孙思邈,表示主人家能开方抓药。大门的右侧有上马石一座。
文冠果
文冠果,无患子科,文冠果属,属落叶灌木,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食用油料树种,其果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作用。此树树龄已有余年,据传此树治愈了当地多种疑难杂症,同时其名文冠果,有保佑文官官运通达之意。
上法山村
上法山村地处齐长城脚下,传说齐长城霹雳尖至*石关段的姜姓守将及其后人在此定居,逐渐成村。该村因“槐抱榆”古树而远近闻名。村内有古石屋院落余座,唐井4眼,其中最具特色的李家大院是一座二层石头建筑,飞檐翘角,精致壮观,相传是民国初年骨科大夫李奉章所建。村委大院的戏台仍保留有上世纪60年代风靡全国的标语:“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本村“莱芜梆子”戏曲传承余年,至今不衰。此外,该村盛产的“小樱桃”,皮薄、肉厚,酸甜可口,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
唐朝古井
此井由唐朝时期姜姓居民所建,泉水随即涌出。此井水清凉甘洌,历经千年不竭。年村民淘井,从井底挖出栗子木板,据史料记载,这是唐朝立井的风俗。因古代水桶全是木桶,井底铺上木板,防止井底石块磕坏水桶。又因栗子木在水中千年不腐,故用之,足见其年代之久远。
《泰山时报》编辑部旧址
《泰山时报》年10月10日创刊,年11月停刊,是中共泰山地委的机关报,也是抗战时期全国唯一由地级*委出版的机关报。中共泰山特委成立于年初,同年9月改为泰山地委,负责泰安、莱芜、历城、章丘、淄川、博山、新泰一带*的工作。当时,曾在该地活动的省委已转移到沂蒙山区,并创办《大众日报》,但因距离远,交通困难,泰山地区很难看到。所以泰山地委在莱芜创办了《泰山时报》,三日刊,4开4版,石印,每期发行千余份。此处为《泰山时报》上法山编辑部旧址,编辑部主任最初是李力众,后为陆干、宫达非。
槐抱榆
槐抱榆树龄约年,其树干中发出一棵榆树,树龄约年,因两树相依相伴,历经百年风霜雪雨,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人称“槐抱榆”。又因谐音“怀抱玉”、“槐抱鱼”,喻意“怀中抱玉,年年有余”。因而成为大家的许愿树,每年人们都把寄托美好祝愿的红布条挂满树枝。
李半仙故居
李半仙本名李奉章,是清末有名的大善人。因其乐善好施,受狐仙梦中点化,习得接骨拿踝的独门医术,四邻八乡的伤者慕名而来。因医术神奇,人送“李半仙”的牌匾,自此“李半仙”享誉齐鲁大地。李半仙故居为二层石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楼房主体构件均为石头,小的有几十斤,大的有七八百斤重,每块石头都经过精心打磨。石头上的雕刻更是精致传神,栩栩如生。
孟姜女文化景点-孟姜女展馆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8年11月12日,原山东省莱芜市文物普查队,根据村、镇有关人员及部门的汇报,于上王庄村发现一洪武年间立的《孟姜女纪铭》石碑,碑文清晰可辨。同时发现孟姜女坟、孟姜女地、孟姜女文书以及相关文物。经深入探究发现本地孟姜女文化底蕴极其丰厚,《孟姜女十哭长城》家喻户晓,各种文艺形式传承着孟姜女文化。年,上王庄“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建成“齐长城*石关孟姜女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平方米,高7米,外表全部用*石建成,内分展厅、影视厅、会议厅。
孟姜女墓
当地民间流传,祖籍章丘孟家峪村的孟姜女,嫁于上王庄村范喜良为妻。秦始皇修筑长城到处抓夫,范喜良为躲抓夫,改名万杞良。几次躲避未果,被官兵征去,饥饿酷寒交加累死在长城上,掩埋于长城内。孟姜女千里寻夫,演绎了这一惊天动地的爱情悲剧。孟姜女坟遗址现在上王庄村北河边,明洪武年间立的《孟姜女纪铭》石碑尚存。孟姜女墓由村民自发捐款修复。
*石关狮子崖
*石关是齐长城在莱芜境内5大关之一,位于章丘与莱芜边界东段上王庄村。*石关西侧高耸着一座东西走向的大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隘口。悬崖绝壁,石峰突起,翘首眈视,远眺东方,远观酷似雄狮饮水嬴河,颇有雄狮镇关之感,故名“狮子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