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

芒种这天,黛玉第二次葬花

发布时间:2024/9/22 12:09:18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段春娟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流年暗转,不经意间,词句撩拨人心。

丰子恺先生画过一幅同题漫画:

红樱桃盛在高脚素盘中,窗外几叶芭蕉,一支烟兀自燃烧,烟气袅袅上升……

画面恬淡幽然,有种安静的美。

芒种时节最应此景。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的6月5、6或7日。

芒种开启“仲夏之梦”,炎炎夏日正在来路上。

“芒种”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意谓长草的水田,都可以种植有芒作物,“芒”指某些禾本科植物籽实外壳上的针状物。

南唐徐锴解说《说文解字》,释麦谷为“芒种”。

芒种时分,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谷黍类作物开始播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芒种是亦稼亦穑的农忙时节。

“杏子黄,麦上场,栽秧割麦两头忙。”收和种都要抢时间,正所谓“春争日,夏争时”。

“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收割不及时,遇大雨等灾害,都会导致功亏一篑。

播种不及时,也会减产。

种得及时,才能保证农作物有足够的生长时间,“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长根”。

所以,芒种又常被写成“忙种”,夏收、夏种及春播作物田间管理都集中在这一时段,芒种是实实在在的大忙之季。

“芒种后见面”,是指芒种以后新小麦的面磨出来,人们开始享受劳动成果,青黄不接的难挨日子过去了。

天道酬勤,这是上天对劳动的肯定啊。

芒种这个节气,浓缩了耕耘的全部内涵和意义,丰收的喜悦、劳作的辛苦、对未来的期盼,都在其中了。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麦田黄澄澄一片,就要收割了。

因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地麦收时间也不尽相同。

在我的老家胶东一带,麦收是在芒种以后,济南要早半个月左右。

若从全国范围来看,从南到北,整个麦收过程大约要持续一个多月,跨两三个节气。

农耕时代,割麦是重体力劳动,要趁好天气,跟时间赛跑,简直就是打一场硬仗。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以前中小学生都要放麦假,进城务工人员这几天也要回家“过麦”,可谓全家老少齐上阵。

如今收麦用联合收割机,想来不用那么辛苦了,但依然要抢时间。

长势再好,也得风调雨顺,才能颗粒归仓、天遂人愿。

所谓好年景,正是此意了。

芒种时节正逢江南梅雨天气,有句诗:“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梅雨期持续一个月左右,等梅雨期结束,梅子也就黄熟了。

黛玉第二次葬花是在芒种节这天。《红楼梦》中说,芒种节的风俗是祭奠花神,因为古人认为,芒种一过,便是炎炎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需要饯行。

恰巧头天晚上黛玉去找宝玉,吃了闭门羹,怎不伤感?

黛玉一腔无名幽怨尚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收拾些残花落瓣去掩埋,不由得感花伤己: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

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

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

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

明年闺中知有谁?

……

黛玉这次葬的可能是石榴花、凤仙花。

何以见得?

书中借宝玉说出:宝玉正寻黛玉,“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地落了一地”。

《红楼梦》中黛玉两次葬花。

第一次是在初春时分,桃花谢落,宝玉说撂到水里,让其顺水漂走,黛玉不同意,说这样遇到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会把花糟蹋了,不如扫了装在绢袋里,葬在花冢中,拿土埋了干净。

黛玉多愁善感、冰清玉洁之性情于此可见,也为后来芒种时节葬花埋下伏线。

“黛玉葬花”是千古绝美的意象,天才的雪芹先生,在诸多方面把《红楼梦》推至顶峰,每每令人叹为观止。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对应的也是这个时节。

枣树“立夏枝叶长,小满刚开花。芒种到夏至,枣花开满树”,那枣花必也边开边落,若树下正好有衣袂飘举的人儿路过,花落衣襟,多美的一幅画!

“缫车”即江南地区抽丝的工具。

芒种到,江南人家忙于抽丝。

小满时节开始的“动三车”,延续到芒种了。劳动是辛苦的,劳动也是美丽的。

芒种三候: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鵙,即伯劳,五月始鸣;

反舌,鸟名,百舌。

在古人看来,伯劳和百舌是善鸣之鸟的两类典型代表,伯劳因阴气微生而啼叫,百舌因阴气微生而收声。

时至仲夏,花香已逝,鸟语渐稀,螳螂在这个时节破壳而出。

有一年春天,我把家中的平安树搬到楼底下,接接地气,不料螳螂在树上下了子儿。

天冷后把树搬回家,冬天家中有暖气,气温高,忽然有一天爬出了很多黑色的小螳螂——螳螂子儿误以为夏天到了。

好在我家阳台上有一些绿植,小螳螂们暂时在那里安了家。

比起芒种时节在野外自然出生,这些小家伙早出生了四五个月,显然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都没长大成“虫”,令人惋惜。

教育上的揠苗助长也是同理吧?

可见改变温度,就可改变生物的生长周期,塑料大棚里的蔬菜水果就是这样种植出来的。

不管赞成与否,回到没有塑料大棚的时代,好像不太可能了。

就如同再也回不到那种“从前慢”的农耕生活中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weis.com/ythx/4645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