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樱桃 >> 樱桃花絮 >> 芒种这天,黛玉第二次葬花
文
段春娟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流年暗转,不经意间,词句撩拨人心。
丰子恺先生画过一幅同题漫画:
红樱桃盛在高脚素盘中,窗外几叶芭蕉,一支烟兀自燃烧,烟气袅袅上升……
画面恬淡幽然,有种安静的美。
芒种时节最应此景。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的6月5、6或7日。
芒种开启“仲夏之梦”,炎炎夏日正在来路上。
“芒种”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意谓长草的水田,都可以种植有芒作物,“芒”指某些禾本科植物籽实外壳上的针状物。
南唐徐锴解说《说文解字》,释麦谷为“芒种”。
芒种时分,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谷黍类作物开始播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芒种是亦稼亦穑的农忙时节。
“杏子黄,麦上场,栽秧割麦两头忙。”收和种都要抢时间,正所谓“春争日,夏争时”。
“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收割不及时,遇大雨等灾害,都会导致功亏一篑。
播种不及时,也会减产。
种得及时,才能保证农作物有足够的生长时间,“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长根”。
所以,芒种又常被写成“忙种”,夏收、夏种及春播作物田间管理都集中在这一时段,芒种是实实在在的大忙之季。
“芒种后见面”,是指芒种以后新小麦的面磨出来,人们开始享受劳动成果,青黄不接的难挨日子过去了。
天道酬勤,这是上天对劳动的肯定啊。
芒种这个节气,浓缩了耕耘的全部内涵和意义,丰收的喜悦、劳作的辛苦、对未来的期盼,都在其中了。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麦田黄澄澄一片,就要收割了。
因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地麦收时间也不尽相同。
在我的老家胶东一带,麦收是在芒种以后,济南要早半个月左右。
若从全国范围来看,从南到北,整个麦收过程大约要持续一个多月,跨两三个节气。
农耕时代,割麦是重体力劳动,要趁好天气,跟时间赛跑,简直就是打一场硬仗。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以前中小学生都要放麦假,进城务工人员这几天也要回家“过麦”,可谓全家老少齐上阵。
如今收麦用联合收割机,想来不用那么辛苦了,但依然要抢时间。
长势再好,也得风调雨顺,才能颗粒归仓、天遂人愿。
所谓好年景,正是此意了。
芒种时节正逢江南梅雨天气,有句诗:“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梅雨期持续一个月左右,等梅雨期结束,梅子也就黄熟了。
黛玉第二次葬花是在芒种节这天。《红楼梦》中说,芒种节的风俗是祭奠花神,因为古人认为,芒种一过,便是炎炎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需要饯行。
恰巧头天晚上黛玉去找宝玉,吃了闭门羹,怎不伤感?
黛玉一腔无名幽怨尚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收拾些残花落瓣去掩埋,不由得感花伤己: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
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
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
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
明年闺中知有谁?
……
黛玉这次葬的可能是石榴花、凤仙花。
何以见得?
书中借宝玉说出:宝玉正寻黛玉,“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地落了一地”。
《红楼梦》中黛玉两次葬花。
第一次是在初春时分,桃花谢落,宝玉说撂到水里,让其顺水漂走,黛玉不同意,说这样遇到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会把花糟蹋了,不如扫了装在绢袋里,葬在花冢中,拿土埋了干净。
黛玉多愁善感、冰清玉洁之性情于此可见,也为后来芒种时节葬花埋下伏线。
“黛玉葬花”是千古绝美的意象,天才的雪芹先生,在诸多方面把《红楼梦》推至顶峰,每每令人叹为观止。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对应的也是这个时节。
枣树“立夏枝叶长,小满刚开花。芒种到夏至,枣花开满树”,那枣花必也边开边落,若树下正好有衣袂飘举的人儿路过,花落衣襟,多美的一幅画!
“缫车”即江南地区抽丝的工具。
芒种到,江南人家忙于抽丝。
小满时节开始的“动三车”,延续到芒种了。劳动是辛苦的,劳动也是美丽的。
芒种三候: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鵙,即伯劳,五月始鸣;
反舌,鸟名,百舌。
在古人看来,伯劳和百舌是善鸣之鸟的两类典型代表,伯劳因阴气微生而啼叫,百舌因阴气微生而收声。
时至仲夏,花香已逝,鸟语渐稀,螳螂在这个时节破壳而出。
有一年春天,我把家中的平安树搬到楼底下,接接地气,不料螳螂在树上下了子儿。
天冷后把树搬回家,冬天家中有暖气,气温高,忽然有一天爬出了很多黑色的小螳螂——螳螂子儿误以为夏天到了。
好在我家阳台上有一些绿植,小螳螂们暂时在那里安了家。
比起芒种时节在野外自然出生,这些小家伙早出生了四五个月,显然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都没长大成“虫”,令人惋惜。
教育上的揠苗助长也是同理吧?
可见改变温度,就可改变生物的生长周期,塑料大棚里的蔬菜水果就是这样种植出来的。
不管赞成与否,回到没有塑料大棚的时代,好像不太可能了。
就如同再也回不到那种“从前慢”的农耕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