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樱桃 >> 樱桃花絮 >> 铜川激活*建红色引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潇湘晨报
-07-:40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 近日,在宜君县五里镇雷声村的智能阳光温室大棚里,村民吴小琴忙着追肥、浇水。一株株绿油油的瓜蔓上,“晓蜜25号”哈密瓜已进入结果中期,等待着7月上市。“在大棚里干活,一天能有多元收入,关键是离家近,干活也方便。”吴小琴笑着说。 去年换届后,雷声村新任村“两委”班子经过反复论证,采取“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利用光伏发电板行间土地和空间,发展哈密瓜、甜瓜、猕猴桃等多种大棚瓜果产业,吸纳本村群众就业30余人,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近年来,铜川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固本之策,抓基层、打基础、聚人才,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选优配强班子夯实组织基础 年,王益区王家河街道南雷村因信访矛盾突出被确定为*组织软弱涣散村。为了彻底破解南雷村信访矛盾突出、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的状况,街道*委在充分研判的基础上,将本村在外经商的*员鄂勇勇招引回村。在村“两委”换届中,鄂勇勇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在鄂勇勇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王益区南雷村众诚实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万元,公司法人代表由村*支部书记担任,主要经营土地整合、园林绿化、农业种植、房屋装饰装修等项目。村“两委”干部充分利用公司毗邻王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积极拓展业务,当年就承揽了3个工程项目,实现了盈利。 “村集体经济有钱了,我们就可以多为村民办一些实事、好事,就有信心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了。”鄂勇勇说,经过整顿软弱涣散村*组织,南雷村*支部表现出不一样的战斗力。 铜川坚持把乡镇和村“两委”换届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选出了一支*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的乡村振兴“领头雁”队伍。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的占41%,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70%,换出了一批结构优、素质高、活力强的乡镇领导班子。此外,铜川市全面推行村干部报酬与村级集体经济收益挂钩机制,支持鼓励*员领办创办、带头入股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动机关单位与结对帮扶村进行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实现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截至年底,铜川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占86%,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村占22%。 提升发展能力树立实干导向 印台区王石凹街道王石凹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看到群众种植的花椒等农作物只能以上门收购方式低价卖出,陕西科技大学派驻王石凹村驻村第一书记姜兴健陷入了沉思:怎样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如何让山货进城?怎样实现供求信息精准对接?他与金锁关镇何家坊村驻村第一书记陈鑫、广阳镇刘家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雷挺等人讨论这些问题,大家都说:“咱们几个村产业相似,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相似,要想推动乡村振兴,决不能单打独斗,大家需要抱团取暖。” 几位驻村第一书记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印台区区委组织部的支持。随后,这几个村成立了第一书记乡村振兴产业联盟,并组建了联盟*支部,选任5名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第一书记组成支委会,还申请了4万元专项经费建成工作室、直播室和产品展厅。经过半年发展,这几个村初步形成了“驻村帮扶单位*组织+产业联盟+村*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全力打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 近年来,铜川突出严管厚爱,激发驻村干部干劲,实现了“五类村”驻村第一书记或工作队选派全覆盖;连续4年在全市开展“十佳第一书记”评选活动,评选优秀驻村第一书记40名,年以来提拔重用驻村第一书记24人,在全市形成了重实干、重实绩的良好导向。铜川还对全市村*组织书记、新任乡镇(街道)*委书记、新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进行全覆盖培训,全市乡村干部抓*建促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接通人才“活水”“浇灌”乡村沃土 前些年,新区正阳路街道陈坪村依靠在全市率先发展“大樱桃”产业,实现了群众增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樱桃村”。近几年,针对樱桃品种和露天樱桃产业多元化发展及樱桃市场变化,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次调研,决定建设大樱桃现代农业产业园,成立了铜川市新区陈坪村大樱桃农民专业合作社。 但是该由谁来担任合作社技术指导?就在大家为最佳人选一筹莫展时,市委组织部选派铜川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铜川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亚建担任陈坪大樱桃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首席专家,带领人才团队创新栽培技术、升级种植方案,将科研成果手把手、面对面地传递到生产经营者手中,实现樱桃成熟期缩短1个月、亩产效益增收10万元。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铜川积极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聚焦产业一线选派科技特派员人,用活人才编制周转池引进农业高层次专业人才15人;搭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平台,建成全省首个高层次人才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选派17名市级拔尖人才担任农业首席专家并成立工作站,围绕产业布局试点建设6个人才驿站;开展产业帮扶、技术指导、送医送教等活动60余次,累计培养各类基层人才0余名。(来源:铜川日报)
网络编辑:任泊玮
信息审核:胡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weis.com/ythx/46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