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樱桃 >> 樱桃花絮 >> 韩淑举丨斐斐素华离离朱实访北京大学信
编者按
白化文先生,年8月27日生,北京人。曾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佛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兼任《文史知识》等多种刊物编委。担任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委员会委员等。多年从事佛教、敦煌学、目录学等研究工作。年出版十卷本《白化文文集》(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7月6日,白化文先生逝世。
今将《山东图书馆学刊》编辑韩淑举《斐斐素华 离离朱实——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白化文教授》(刊于《山东图书馆学刊》年第3期第1-7页)一文推送,以志纪念!
斐斐素华 离离朱实
——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白化文教授
本刊编辑 韩淑举
韩淑举(以下简称韩):白老,您好!谢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和图书馆界许多专家不同,您的研究领域涵盖佛学、敦煌学、目录学等学科范围,这使得包括我在内的业界同仁在敬仰您的同时,很想了解您的求学经历和治学生涯。我们知道,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家庭和您在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白化文教授(以下简称白):我姥姥家是北京的较为殷实的大商家,但在民国初年已经败落了。先外祖母近二十岁就守寡,在家族内部相当受欺凌。先慈沈时敏女史是独生女,曾留学法国,学习西画和室内装饰等造型艺术。先慈会吟诗填词,有稿本《珠雨集》,文革时焚稿。先父在抗战胜利前就离开北京他往,并把我们兄弟扔在外家,不甚过问。他与先慈处于事实上但非法律上的离异状态。可以说,我家上两代母女精神上都是很苦的,她们把希望寄托在我们兄弟身上。先慈朦胧地知道一点一位美国教育家道尔顿的教育思想,即引导青少年就性之所近自由发展的思想,所以指引我们兄弟按爱好行事。但希望都能上北大或清华,一个学文,一个学理。毕业后最好能留在大学里教书,或在某种研究单位进行研究。鉴于先父的前车之鉴,坚决反对入*界、金融界。我们兄弟果真先后入北大,一个学中文,一个学化学,毕业后的工作,今日也都勉强符合先慈的心愿。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她逝世时完全看不到这样的前景。曷其罔极!
韩:您年上的北京大学,当时为什么会报考北大中文系呢?
白:抗战胜利时,日本侨民撤离,北京城里空下招租的房子不少。我们有一次搬家的机会。先慈力主搬到翠花胡同8号,与北大文科研究所斜对门,距离北大红楼约有二百米。当时北大仍执行蔡元培老校长的方针,开门办学,容许各界人士随便旁听。先慈意在让我受北大熏陶(舍弟小我十岁,还不到熏习年龄)。高中时期,我就经常出入北大红楼、北楼,听蹭课与讲座。如,断续听过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讲座,戴望舒先生讲座“《李娃传》研究”,俞平伯先生讲的几堂课“清真词”,等等。我还经常在中学逃课,上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看课外书。这也是受中学老师王蔚然先生思想指导的影响,他说,上高中,就是为考大学作准备。能达到考上大学的目的就够了。要紧的是,上大学后一定要出人头地。所以,上高中时要想好上哪个大学何种科系,多读与该系有关的课外书,早作准备。这一指导思想,与先慈不谋而合,我便坚决执行。结果逃课太多,偏科过甚,没考上北大,上了南开大学中文系。第二年,以转学生资格才转入北大中文系。奉劝青年学子,务必以我为反面教员,好好读完高中吧。北大不是那么好考的!
韩:当时的北大中文系有哪些名师,他们对您以后的治学有什么影响?
白:年,我进入北大中文系。正课选修了周燕孙(祖谟)先生的“工具书使用法”,此课对我一生影响极大,我似乎从中找到了学习的门径。旁听过罗莘田(常培)先生的“现代汉语”,一起始讲的是刘(师培)、*(侃)两位大师的“文心雕龙之学”,从而知道了大学者讲课有随心所欲之处,与后来的苏联式全国严格按教学大纲行事极不相同。听过唐立庵(兰)先生的“文字学”,很为唐先生的缜密思维与推理所折服。听过俞平伯先生的“历代韵文选”。这些课都只上了半年,因抗美援朝宣传和翌年的三五反运动而停止。年后罗、唐、俞三先生均调离,我赶上坐了几站末班车。年院系大调整,北大名师荟萃。我先后听过的,按顺序是:周燕孙先生的“现代汉语”,游泽承(国恩)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王昭琛(瑶)先生的“中国文学史现当代部分”,高名凯先生的“语音与语法理论”,邓恭三(广铭)先生的“中国通史”,吴组缃先生的“现代文学”,林静希(庚)先生的“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浦江清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宋元明清部分”(吴小如先生为助手,也讲课),王了一(力)先生的“汉语史”,李赋宁先生的“西方文学”,等等。我还旁听过王有三(重民)先生的“目录学”(主要讲《汉书·艺文志》)。合校前,听过魏天行(建功)先生的“中国语文概论”,杨慧修(晦)先生的“文艺学”等课。但是,我不是哪一位老师的及门弟子,更谈不到入室了。我总觉得,北大和各位师长给我的,主要是熏陶。至于求学,那就靠自己摸索了。毛主席说:“要自学,靠自己学!”实为至理名言!
韩:先生多年从事佛学研究,对佛寺藏书分类和编目有独到的见解,请先生谈一下这方面的研究好吗?
白:我在“文革”末期,因写稿,从学于周绍良先生。慢慢地,追随周先生出入佛寺,逐渐增加了对汉化佛教的了解。但我从来不敢与出身哲学系与宗教学系的诸位比肩。特别对禅宗根本不了解。我只是知道一点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事而已。我绝不是佛学家。
二十世纪末,赵朴初老居士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时,指示为中国佛学院开设僧人实用的“图书馆学”课程。我承乏了一段时期。当时写成讲义,课堂上分发。我还就佛寺藏书之事,写过几篇文章。当时,佛寺藏书的整理编目,在各个大寺院提上日程。大陆上没有适用的专门的佛教图书分类法。台湾的李世杰先生以毕生之力,编成一部相当实用的佛教图书分类法,台湾香光尼众佛学院释自衍法师等位继承并完善了此法。我称之为“香光法”。香光法有在*治上和分类上与大陆不适合之处。可是,当时大陆的一些寺院已经采用。我在取得释自衍法师等位同意后,将其“详表”做了一些必要的改动。必须说明,我改动的只有香光法的百分之一二。此表依然是香光法的表。这个详表构成了署名为“白化文编著”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出版的《佛教图书分类法》的重要基础。此书为什么由我署名呢?一则,求得释自衍法师等位的谅解,在大陆上需如此署名。而且我也改动了一些地方,是为“编”。二则,书中的专文三篇,讲稿十篇,都是拙作,占篇幅之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为“著”。
韩:长达几十年的治学生涯,先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想请先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治学经验和体会,供后学效法。
白:惭愧之至,我没有什么“丰硕的研究成果”,更谈不到“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也没有什么“治学经验”。我是个无能无趣的人,不吸烟,不饮酒,不会下围棋(象棋、跳棋等等已有四十多年没下了),不会玩任何*博,如打麻将、打扑克之类全都不会也没有兴趣。琴棋书画一样也拿不起来。只是从小养成读书习惯,每天非得找点书刊看看不可。我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每日必动笔。我的读书和学习体会,拉杂说来,大致有:
读书兴趣应尽可能地广泛些。只要是读得懂的,手边能找到的,就找来读吧。所以,有人说我是“杂家”。杂,确实是杂,可不够什么“家”。巩固学习成绩的办法之一,似乎是能写就写。
冯沅君先生说:“功夫要死,心思要活。”
赵元任先生说:“说有易,说无难。”别说过头的话。
韩:先生退休以后,仍勤学不舍、论述不辍,每年都有重要论文发表。想请先生就您退休后的生活、研究情况给关心您的图书馆同仁简略谈谈。
白:我向来是按着时代需要去工作。因此,一辈子教过二十多门课,写过许多单位叫我写的各种文字资料,出过四十来本书。退休后,找我干事的仍然络绎不绝,只要能干的,咱就去干吧。年至今,我的主要工作是,奉任又之(继愈)先生之命,承乏《中华大典·民俗典》的工作,可能还得两三年才能结束。临时性的差使也不少。退休不退休,除了自由点,别的毫无变化。
韩:您对新一代的图书馆学人有什么样的希望?
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主要著述书目
一、专著
1.负笈北京大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2.参天台五台山记.花山文艺出版社,
3.周绍良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4.闲谈写对联.中华书局,
5.楹联丛话(附:新话)(合著).中华书局,
6.汉化佛教参访录.中华书局,
7.人海栖迟.北京燕山出版社,
8.三生石上旧精*.北京出版社,
9.《行历抄》校注.白化文、李鼎霞校注.花山文艺出版社,
10.汉化佛教与佛寺.北京出版社,
11.承泽副墨.东南大学出版社,
12.佛教图书分类法(改定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3.退士闲文.辽宁教育出版社,
14.佛教造像手印(增补本)(合著).北京燕山出版社,
15.富连成三十年史.唐伯弢编著,白化文修订.同心出版社,
16.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商务印书馆,
17.学习写对联(合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18.三生石上.北京出版社,
19.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商务印书馆,
20.寺院与僧人.河南教育出版社,
21.中学古文全编(合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22.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主编).中华书局,
23.稽神录·括异志(点校).中华书局,(年9月再版)
24.楹联丛话全编.北京出版社,
25.中国佛寺志丛刊(主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26.敦煌文物目录导论.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27.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合著).花山文艺出版社,
28.古代汉语常识二十讲(合著).北京燕山出版社,
29.古代小说与宗教(合著).辽宁教育出版社,
30.敦煌变文集补编(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31.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
32.佛光的折射.香港:中华书局,
33.楹联丛话(合著).中华书局,
34.佛陀菩萨罗汉天王.河北人民出版社,
35.经律异相(合著).佛光出版社,
36.佛寺漫游.河南人民出版社,
37.短篇文言文译注.北京出版社,
38.阮籍·嵇康(历史人物传记译注)(合著).中华书局,
39.楚辞补注(点校本)(合著).中华书局,
40.短篇文言文译注(合著).北京出版社,
41.敦煌变文论文录.周绍良、白化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论文(按论文发表时间为序)
1.漫谈鼎.文物,(5):88-89
2.关于青铜剑.文物,(11):62-64
3.略谈李善注《文选》的尤刻本(与程毅中合著).文物,.11
4.唐代的告身.文物,(11):77-80(与倪平合作)
5.我国古代竹木简的发现和出土情况.文物,(1):44(署名“舒学”)
6.《世说新语》的日本注本.文史,(6):-(与李明辰合作)
7.日本类书简述.社会科学战线,(3):-(与李鼎霞合作)
8.《世说新语》札记.学林漫录,(4):-
9.什么是变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10.时间流水心潮——一个传统性的比喻手法.思维与智慧,.(4)
11.《高丽大藏经》简述.大学图书馆通讯,(5):14-19
12.对可补入《敦煌变文集》中的几则录文的讨论.敦煌学辑刊,(1):41-50
13.王重民先生的敦煌遗书研究工作.图书情报研究,(1):77-80
14.什么是变文.古典文学知识,(5):50-55
15.中国存世第二部最古书目——敦煌写本《众经别录》残卷校释.敦煌资料,
16.麈尾与魏晋名士清谈.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中华书局,:-
17.敦煌汉文遗书中雕版印刷资料综述.大学图书馆通讯,(3):44-51
18.敦煌汉文遗书中有关图书文献资料札记.青海图书馆,(3):30-33
19.敦煌写本《众经别录》残卷校释.敦煌学辑刊,(1):14-25
20.解讲和解讲辞.俗文学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1.变文和榜题——京洪字62号等几个卷子中“榜题”的录文及相关问题的讨论.敦煌研究,(1)
22.变文和榜题(续)——京洪字62号等几个卷子中“榜题”的录文及相关问题的讨论.敦煌研究,(3)
23.变文与俗讲.敦煌资料,
24.变文和榜题.敦煌研究,(1):41-51(上).敦煌研究,(4):98-(下).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5.敦煌遗书中《文选》残卷综述.昭明文选研究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6.《首罗比丘见五百仙人并见月光童子经》校录.法音:学术版第二辑,:2-90(简化字本).敦煌学(台湾)第十六辑,:47-59(繁体字本)
27.变文与俗讲.文史知识,(8):18-22
28.佛光的折射.敦煌资料,
29.《诸文要集》残卷校录.中国文化,(2):20-26
30.《须大拿太子本生因缘》残卷校录并解说.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31.《五百罗汉》前言.北京燕山出版社,:4
32.《中国禅诗鉴赏词典》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
33.《北京的胡同》序.北京燕山出版社,:4
34.《冷庐文薮》序.上海古籍出版社,:6
35.《敦煌文书学》与《敦煌学导论丛刊》简介.书品,(1):12-17
36.龙女报恩故事的来龙去脉.文学遗产,(3):78-84
37.从“一角仙人”到“月明和尚”.中国文化,(6):81-87
38.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卷子号《*仕强传》录文校注(与杨宝玉合作).敦煌学第二十辑,第23-30页
39.本世纪关于摩尼教遗迹遗物的第三次重大发现.中国文化,(1)
40.深柳堂与杨仁山居士墓塔——金陵刻经处巡礼记之一.佛教文化,(2)·3·总第期山东图书馆学刊年6月
41.绝喜旧闻来日下,俨同使者自天边——读《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光明日报,年3月12日第5版
42.横通国器渺他山——读《杨联升论文集》.中国史研究动态,(4):29-31
43.谁爱风流高格调——读《唐诗三百首新译》.博览群书,(9):14-15.
44.评《现代成语巨典》.博览群书,(2):5
45.读《新编金山志》.佛教文化,(4):35
46.金针度人,后学津梁——评介《敦煌文学概论》.文史知识,(8):-
47.瑟瑟金风天外至——从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说起.博览群书,(10):8-9
48.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料的首卷.光明日报,年11月25日第5版“读书与出版”专栏.
49.汉化佛教僧人的拄杖、禅杖和锡杖.中国典籍与文化,(4)
50.叡山新月冷,台峤古风清——读《风藻饯言集》.东南文化,(2)
51.七宝与八吉祥.佛教文化,(2)
52.《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S.-S.)》评介.敦煌学辑刊,(1)
53.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佛教大词典》评介.中国图书商报,年5月1日第期第7版
54.研究宗教学的活资料——《今日中国宗教》评介.中国图书商报,年7月10日第期第7版
55.让官制不再成为阅读障碍(《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评介).北京日报,年8月2日第7版
56.绩学力作与不负故人——《清人诗集叙录》的编著与出版.中国典籍与文化,(3):57-58
57.《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S.-S.)》评介.敦煌学辑刊,(1):-
58.《清代内府刻书目录解题》评介.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1):16-18
59.《古人称谓》评介.中国图书商报,年4月3日第期第6版
60.《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及其主编谢方.书品,(3):31-37
61.《中华对联大典》序.对联,(1):6
62.《燕都古籍考》序.京华出版社,年8月
63.《镖行述史》序.现代出版社,年6月
64.周燕孙老师二三事.文教资料,(3)
65.新出版的优秀索引著作——《宋人传记资料索引补编》.中国典籍与文化,(1)
66.嵌字春联.北京观察,(1)
67.绩学力作与不负故人——《清人诗集叙录》的编著与出版.中国典籍与文化,(3)
68.《中华对联大典》序.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
69.联话之祖——梁氏《楹联丛话》系列著作总汇《楹联丛话全编》简介.对联·民间对联故事,(5)
70.汉代佛教僧人礼则.中国典籍与文化,(4)
71.汉化佛教七众饮食.中国典籍与文化,(2)
72.三天竺——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北京观察,(3)
73.随喜访联录.对联·民间对联故事,(3)
74.随喜访联录(下).对联·民间对联故事,(5)
75.随喜访联录(续).对联·民间对联故事,(4)
76.随喜访谈录(再续).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
77.探查《永乐大典》正本的倡议.北京观察,(6)
78.试释如意.中国文化,(1)
79.“电脑大侠”——吴越.北京观察,(1)
80.京味文化和北京的对联.北京观察,(2)
81.《中华诗钟集萃》序.对联·民间对联故事,(3)
82.讲“庄严”.中国典籍与文化,(4)
83.鲁殿灵光在梵天寿量高.北京观察,(8)
84.评联窥豹.中国典籍与文化,(3)
85.中国佛学界域外佛教研究的最新成就──评杨曾文著《日本佛教史》.佛教文化,(4)
86.《红光鸟》前言.河南人民出版社,年8月
87.试释如意.《中国文化》第十三辑(年6月)第84-93页
88.《唐海东故真鉴禅师碑》引见.少林寺建寺1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页
89.《燕都古籍考》出版.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23-24
90.中国古代文学专科辞书的新成果——评《中国诗话辞典》.北京日报,年8月1日7版
91.中国佛学界域外佛教研究的最新成就——评杨曾文著《日本佛教史》.佛教文化,(4):43
92.走近古代老百姓的世界——评商务印书馆新出版的《中国古代生活丛书》.北京日报,年10月19日4版.
93.王邦维教授及其“校注”著作.书与人,(6):37-42
94.寓提高于普及中的读物——《中国古典韵文精选文库》读后·中国图书评论,(10):44-45
95.有胆有识者的出版物——评《北京名匾》.北京书讯,年第11-12期合刊(总第期)第3版
96.才学识并茂——评《宗喀巴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动态信息(90)
97.两代人的心血积聚——评介《骨董琐记全编》.市场导刊,(2):45
98.新版《历代题画诗》述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5):27-30
99.从《春明旧事》谈起.书与人,(5):-
.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敦煌资料,
.有胆有识者的出版物——评《北京名匾》.民主,.08
.王重民先生的敦煌遗书研究工作.国家图书馆学刊,(3)
.对一次考试答卷的忏悔——回忆魏建功先生.语文建设,(2)
.骊珠串串话诗钟.民主,(3)
.随喜访联录(续)——杭州市南屏山净慈寺联.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
.诗钟与对联.文教资料,(2)
.更上一层楼——评介谷向阳主编的《中国对联大典》.对联·民间对联故事,(5)
.京剧富连成科班的东家──外馆沈家.中国京剧,(2)
.新版《历代题画诗》述评.民主,.11
.熏陶——从沙滩到未名湖.北京观察,(5)
.一首讽喻性的题画诗——说*庭坚《题伯时画揩痒虎》.紫禁城,(2)
.比丘六物.中国典籍与文化,(1):-(上);(2):87-91
.唐五代以后麈尾的演化——与拂尘基本上合二而一.文史知识,(4):47-49
.对佛教寺院藏书编目的建议.北京图书馆馆刊,(3):21-24
.梵音贝叶大林深泉——佛经寓言故事选读(动物篇).中华活页文选,(27)
.狮子与“狮子吼”.文史知识,(12):37-42
.中国古代版画溯源(上).中国典籍与文化,(4):-
.“谁把江郎传恨笔,为侬传遍竹枝词”——评介《中华竹枝词》.书品,(2):35-38
.踪迹在炎凉而外,风流似魏晋之间——评《春游社琐谈》.书品,(5):32-34
.奇特朴实的《中华对联大典》(龚联寿编著).读者导报,期(.06.20)第四版.对联,(1):18
.更上一层楼——评谷向阳《中国对联大典》.对联,(5):17
.北京市地方志资料工作的一项新成就——评介新版《北京市志稿》.北京社科信息,(10)
.朱国祯及其《涌幢小品》.文化艺术出版社,年8月10页(单起)
.《中国实用对联大全》序.上海文化出版社,:4~6
.僧人姓“释”.文史知识,(2):-
.唐代文学简述.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2):23-27
.一首讽刺性的题画诗——说*庭坚的《题伯时画揩痒虎》.紫禁城,(2):2-3
.从“东方维纳斯”谈起.文史知识,(4):96-97
.孔子及其弟子.文史知识,(9):~
.创业艰难百战多——读《彝文经籍文化辞典》.北京日报,.3.28第4版
.人间更有痴于我——《汤显祖全集》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读后感.书品,(2):46-50
.欣见一部中国民间文学巨著翻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类型》评介.书品,(4):49-51
.足证伤心史堪称争气书——《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解题目录》简介.书品,(6):31~34
.中国古代版画溯源(下).中国典籍与文化,(1):62-72
.璎珞、华鬘与数珠.紫禁城,(1):30-34
.敦煌遗书中的类书简述.中国典籍与文化,(4):50~59
.三生石上旧精*——汉文学对通过佛教经典传来的古代南亚次大陆文学素材的使用与扬弃.文学遗产,(5):1~8
.话“法轮”.文史知识,(10):~
.学习刘国钧先生有关道教、佛教著作书后.一代宗师——纪念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页
.佛经故事三篇.中华活页文选,(26)
.一个邻居小青年在北大文科研究所的见闻.家居北京五十年.京华出版社,年9月
.《首罗比丘见五百仙人并见月光童子经》校录.敦煌资料,
.《中华对联大典》读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
.秋雨梧桐成绝唱春风桃李有余哀——回忆浦江清先生.文教资料,(4)
.这一指影响了我的后半生.世界宗教文化,(3)
.对佛教寺院藏书编目的建议.法音,(4)
.汉化佛教寺院与鼓.敦煌资料,
.王了一老师应《文史知识》编辑部之邀参与的三次春节评联活动.文史知识,(8):90~94
.敦煌学原材料与研究书刊的图书馆编目问题.中国典籍与文化,(3):69~75
.中国学术界对敦煌文献所作的图书馆编目与整理工作——中国敦煌学目录和目录工作的创立与发展.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考古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4~32
.佛教“名相”与“附佛外道”.文史知识,(2):~
.从《新编全本季木藏陶》的出版谈起.文物天地,(5):37-39
.关于《李清照评传》的对话.书与人,(1):~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阅后感言.书品,(1):90~95
.读《锦灰堆》.书品,(5):37~41
.“宝卷”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宝卷总目》.炎*文化研究,第7期-页
.深切怀念刘铭恕先辈——环绕着《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及其《补编》,以及《敦煌学大辞典》的编纂.书品,(6):75~81
.一部研究清代文人的书与人的工具书力作——读《清人别集总目》.书与人,(6):60~63
.《联话丛编》序.江西人民出版社,年8月
.《北京士大夫》序.京华出版社,年8月
.《宋元版刻图释》序.学苑出版社,年12月
.《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弁言.北京大学出版社,年5月
.《古籍整理浅谈》[程毅中文集之一]弁言.北京燕山出版社,年7月
.空前绝后的“藏书年谱”力作——读《弢翁藏书年谱》书后.书品,(2):10~12
.全面·丰富·切实——读《中国古版画通史》.书品,(3):45~48
.读方广锠《敦煌佛教经录辑校》.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五卷~页.
.前人栽树——评《北京古籍丛书》.光明日报书评版,年8月9日第2版
.据原卷逐号详细簿录的力作——方广锠编《英国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斯~号)》评介.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7):14~16
.异书入手意凄迷——读《老饕漫笔》.中华读书报,年9月5日(总第期)第7版
.全面总结与介绍当代敦煌学最新成就的力作——《敦煌学十八讲》.文化艺术报,年9月28日(期)第15版
.值得注意的系列“书影”著作陆续出版.书品,(6):31~33
.推荐十种引人入胜的中文经典著作.我最喜爱的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73~77
.一封送迟一步的信件——为纪念周一良先生而作.文史知识,(12):83~85
.信息时代的藏经供养与内外典学习.佛教文化,(1)
.《联话丛编》序.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
.一以贯之地培养作者——一面,一指,一种杂志.我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91~96
.话“题签”.开卷,(5)
.《风藻饯言集》校注.华林,第2卷15~26页
.了一老师论“对偶”与“对仗”——为纪念王了一(力)老师诞辰一百周年而作.清华大学学报,(2):9~13
.对敦煌俗文学中讲唱文学作品的一些思考.国学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恭读《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于道泉》.书品,(6):19~20
.大家气魄·开卷有益——读《大家小书第一辑》.中华读书报,年6月19日第11版
.唐人传奇研究的新的里程碑——读《唐传奇笺证》.书品,(4):24
.古籍研究的集成型必备资料.光明日报,年6月19日2版
.《佛教大辞典》出版有感.法音,(6):37~38
.读书人的藏书记録大观——读《影印〈玉函山房藏书簿录〉》.古籍新书报,第11期(总第期)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佛经版本》述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4):~
.中国民俗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推介《中国民俗研究史》.书品,(5):46~47
.从圆珍述及俗讲的两段文字谈起——纪念周太初(一良)先生.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4~7
.再论敦煌学原材料与研究书刊的图书馆编目(提纲).文传论丛.《文传论坛》杂志社,:~
.读《永乐大典考》.《永乐大典》编纂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3~29
.解放前中华书局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的两大项目——《四部备要》和影印本《古今图书集成》.“中国传统文化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26
.中国敦煌学目录和目录工作的创立与发展简述(讲演稿).敦煌与丝路文化讲座第一辑:21~37
.读王有三(重民)先生的《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51~56
.读《伯希和劫经録》.文津流觞,(11):12~14
.寓普及于提高的“佛藏版本研究”新作——评《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佛经版本》.中国典籍与文化,(4)
.王有三(重民)先生百年祭.文史知识,(9):90~93
.侍坐话“毛边”.文史知识,(3):96~98
.想念阴少曾(法鲁)先生.文史知识,(11):71~75
.朱季*(家溍)先生与《文史知识》.文史知识,(12):98~
.抗战时期北大学生存在图书馆的书.藏书家第8期:55~58页
.我的马氏书情结.书品,(4):9~14
.北大图书馆与马廉.出版史料,(1)
.话“蜂台”.文献,(2):70~74
.北大图书馆与李盛铎.出版史料,(2)
.舍利与佛舍利.文史知识,(7):~
.《敦煌变文汇录》出版权授受契约.出版史料,(3)
.佛门弟子.文史知识,(2):~
.《汉语人名文化放谈》序(该书作者:杨扬).新华出版社,年5月
.敦煌俗文学.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湖北教育出版社,:~
.中国敦煌学目录和目录工作的创立与发展简述.敦煌吐鲁番研究,第7卷:~
.成寻参拜五台山.文殊智慧之光.宗教文化出版社,:~
.藏书家身后盖印.藏书家第九期,:53~56
.阿英与周绍良的学术往来.出版史料,(1)
.学习中国古代文献检索的经历与体会.文史知识,(1):~
.东岳庙与东岳.文史知识,(4):~
.司马相如种种——退士闲谈(之一).文史知识,(5):~
.退士闲谈之二:李将*.文史知识,(5):96~
.退士闲谈之三:信陵君.文史知识,(8):93~98
.退士闲谈之四:留侯张良.文史知识,(9):~
.深切悼念周绍良先生.中国文物报,年9月7日3版.文史知识,(12):97~(较前文增加一倍,异文同题)
.退士闲谈之五:今上本纪.文史知识,(10):96~99
.文史资料:我在抗战中的一些经历.连云港论坛,(5):16~21
.读《张*烺文集》中有关《封神演义》的论述志感.书品,(2):51~53
.读孟昭晋的书:《书目与书评》.旧书信息报,年第25期
.中国旧书业的回顾与前瞻:书评:《中国旧书业百年》.中国图书评论,(7):49~50
.独具慧心,独辟蹊径——读《古诗文名物新证》.书品,(5):45~47
.淡淡的哀愁——评《逝去的大学》.北京日报,年10月18日第15版
.书影与藏书印.光明日报,年11月7日
.评介《文物物语》.书品,(6):46~48
.游泽承(国恩)先生《中国文学史讲义》读后.中国图书评论,(5):48~51
.《古今图书集成》影印出版说开来.人民日报·海外版,年1月19日
.周绍良先生的敦煌学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9):~
.中国书店与我的书友.北京日报,年8月29日第15版
.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两位先驱者.文史知识,(11):95~
.与褚斌杰学长相处的日子.文史知识,(12):84~86
.王力先生与《文史知识》评联.书摘,(2)
.浦江清先生着《中国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读后.中国读书商报·阅读周刊,7年5月1日
.当代考古学家笔下的永存风韵——读《逝去的风韵》.中国读书报,7年10月10日
.锲而不舍,有志者事竟成——读《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光明日报,7年11月8日
.中国硬笔书法史的开创性著作——读李正宇《敦煌古代硬笔书法》.敦煌研究,(3):~
.料泡、琉璃喇叭.万象,(2):40~44
.汉文佛教图书的分类编目问题.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
.纸鸢与风筝.文史知识,(4)
.追忆王绍曾先生.书脉,(1):35~36
.类书.文史知识,(2):~
.竹夫人与汤婆子.中国文化,(27):49~53
.从大众书店到北京出版社.出版史料,(2):64~66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华书局与中华人片段印象.出版史料,(2):66~69页
.镜听·响卜·怀杓·打瓢(瓢卦).万象,(7):74~83
.唐代士子与樱桃.文史,(2):~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我与《文物》杂志、中华书局.出版史料,(3)
.上海辞书出版社与*蓉女史、刘铭恕先生.出版史料,(3)
.笔床茶灶雨笠烟蓑.中国文化,年(28):78~82
.也说说“升官图”与“彩选”.万象,9(1):38~48
.闲谈“卦影”.万象,9(6):~
.屈原和贾谊——退士闲谈.文史知识,9(8):~
.《文献》必应更上一层楼.文献,9(3):3~4
采访后记:对白老的熟悉是因为拜读过他的不少论著,其中最感兴趣的是他对汉化佛教的阐释,深入浅出、自然流淌。这给我心目中的白老增加了一丝神秘,直到我见到他,他的谦逊幽默,他的直言不讳,他身上自然散发的清圣之气,不由地让我心生敬仰,而他对后学的期望也必将铭刻在心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注:本文来源于知网,未经作者授权。如原文作者认为不妥,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