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樱桃 >> 樱桃花絮 >> 肥城市沃野田畴描绘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肥城市在沃野田畴作出坚定回答:布局新装备新技术,探索新思路新模式,培育新时代新农民,加速农产品提质,助力现代农业增效。
新装备新技术,助力现代农业增效。在山东新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樱桃大棚里,只见连片的樱桃树花开正浓,白花绿叶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大棚里配备了环境控制、水分传感器等设备,这些密密麻麻的管线精准控制着樱桃树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环境条件,公司采用农业互联网技术,实现了环境数据采集,空气温湿度自动化控制,以及土壤自动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控。”公司总经理姜学嘉介绍说,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樱桃生长习性,进而干预管理,改变原有樱桃树的休眠习惯,在储备好养分的同时,让樱桃树提前发芽开花,精准管控坐果率、含糖量。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农业从“看天吃饭”变为“知天而作”。如今在肥城,经过数据动态统计和分析,实现精准调控自动灌溉和按需施肥的大棚及田地越来越多,摆脱了传统农业繁重的浇灌施肥等人力劳动,农业生产不再凭经验、靠感觉。
温室大棚有了“智慧大脑”,农业生产更科学。在乐汶现代农业产业园,占地6万平米的温室大棚内光线明亮,温度湿度适宜,智能物联网系统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作物生长情况。
“整个园区采用了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分别安装了土壤三合一传感器、空气三合一传感器、小太阳显示屏,然后通过这些设备,能够精准的检测到它土壤的温度,湿度、EC值,空气的温度,湿度。”山东乐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祖少华说,“通过手机能对这些数据进行调控,来达到作物的生长需要。”
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同,在这里,生产管理不需要大量人工,智能化设备和大数据平台的应用,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亩产效益达到了1.5万斤,是普通种植的三倍,人力成本也降低了,整个大棚是平米,如果按普通种植的话需要20人左右,现在仅需两人就可以对大棚进行全流程管理,亩产效益能达到30万元左右。”山东乐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海瑞说。
新思路新模式,拓宽壮大村级经济。“目前已建设完成6个养殖大棚及60个地上养殖箱,每个养殖箱容量可达斤,将引进南美白对虾、鲈鱼、桂鱼、黄骨鱼等品种。”在老城街道尚质居现代化高标准水产养殖大棚项目现场,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尚质居地处采煤塌陷区,土地流转后,由集体投资余万元,引进鲍肉鱼、龙虾、锦鲤等水产养殖项目,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每年还能为集体增加收入60余万元,带动就业40余人。
“我入了5股现金股,2股土地股,春节前分到了不少钱,真是要感谢合作社。”河口村村民李彦富说起年前村里的分红至今激动不已,“今年合作社肯定会越办越好,分的钱更多!”
河口村河兴农业专业合作社,是老城街道第一个党支部创办合作社样板村,合作社共吸收土地、设施、现金折合86.万元,其中,土地.5亩,占.87股,折合出资额47.万元;设施出资额21万元,占股;货币出资额18.2万元,占股,共计股,集体持股,占48.8%。
“去年合作社发展了地瓜、小米、草莓、葡萄等产业,每股可分红元,群众拿到分红6万多元。”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吴业松说。
年以来,老城街道投资万元打造肥城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孵化中心,按照“一村一品、一社一业”发展思路,变“发包资源”为党支部带领群众“经营资源”,目前,河口、罗窑、李庄、大石关、张家花峪等村合作社先后引进葡萄、地瓜、草莓、莲藕、旱稻、手捻葫芦等多个产业,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增收和群众致富双赢。
“我们整合各方资源要素,通过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探索出‘生产服务型、资产盘活型、资本运营型、产业发展型、资源开发型’五大类型增收模式。”老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仓介绍。
罗窑村众旺生态农业合作社为企业提供农业机械化服务,仅此一项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官路店村将集体厂房等资产进行重新发包,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罗窑村建设山水草莓种植基地,每年带动村居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
不仅在老城街道,今年,肥城市将进一步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激活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新时代新农民,培育乡村人才队伍。在安驾庄镇东赵村的合作社,随着石磨的转动,一粒粒小麦被碾碎变成面粉,洁白的面粉不仅让村集体有了增收,也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
“原来的东赵村收入少,底子薄,我们发挥党员作用,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加工石磨面粉,发展边角经济,动员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菊花,这样村民每年能增收元,集体年增收5万元。”东赵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金奎说。
东赵村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为更好的利用好这一资源,村党支部进行罗非鱼养殖,实现了年集体增收10万元。在做好闲置资源利用的同时,东赵村做好土地流转文章,拓宽增收渠道,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据王金奎介绍,年,东赵村一次性流转土地亩,种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亩,发展减垄增地亩,通过集体流转提取服务费20多万元,东赵村由原来的年收入不到7万元增加到年的45万元。
在肥城,像王金奎这样的“乡村之星”致富能手还有很多,在他们的示范引领下不断推广农业技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截止目前,肥城市已累计培养各级乡村之星名,其中齐鲁乡村之星30名、泰山乡村之星6名、桃都乡村之星95名。
在边院镇兴隆村蓝莓种植基地,大棚里温暖如春,枝头蓝莓早已开花坐果。“这些蓝莓一个多月就能上市了,现在得好好管理,争取到时候卖个好价钱。”边院镇张山头村党支部书记马传力说,我们在周边兴隆、马堂、北湖等村发展了上百亩蓝莓基地,兴隆这里只是其中的一处。
年,泰安市试点公开选聘基层党组织书记,28岁的大学生马传力作为第一批公开选聘的年轻人,成为张山头村党支部书记。“兴隆村山地多,所以我们把蓝莓基地选在了这里。”马传力说,目前已发展起蓝莓深加工产业,当地蓝莓相关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达到上百万元。
据肥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继荣介绍,今年,肥城市将继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支持“乡土专家”、科技示范户带头致富,培训高素质农民人次以上。(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曹儒峰通讯员纪宗玉王大伟高楠聂兵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