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樱桃 >> 樱桃剧情 >> 从傍观莺窦湖,渺渺无涯岸到催红生绿樱
通讯员瞿林海丨文
闵行报记者崔松鸽丨整理
闲来无事,饭后总喜欢散步。沿莲花南路,不知不觉已越过习惯的终点。过去不远是我生活了五十多年的老家,现在还能辨认出它的方位,过不多久,老家将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路的尽头,莲花南路南端,即老家所在地,那里有我挥之不去的乡愁。
我从小生活在幸福村 村民组,村东南部,吴泾镇最南端,共一百多号人,二百来亩地。古老的樱桃河就是从这里出发,逶迤北上穿过大半个吴泾镇,沿途催红生绿,滋养两岸无数生灵。东面就樱桃河为界与英武村为邻,农忙时分,樱桃河畔两村村民可在田间劳作的间隙隔岸喊话打招呼。南沿*浦江,在漫长的岁月里,村民们几乎天天在田头与江中的船只为邻。小时候机动船极少,帆船是这道风景的主色调,时常能听见纤夫的吆喝声。我们祖辈对这两条河道有着深深的情怀,它们是家乡上万亩土地的取水之源、泄水之地,更是这块土地上数以万计条生命的命脉。
如今的樱桃河景观费建明摄
一条不到两米宽的泥巴路穿过村宅自东向西而去,那条不起眼的小道,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直到改革开放那漫长的岁月,始终是东起*浦江东段通向闵行老街的“官路”(官府修建的大道,后泛称大道),大家习惯称其为“南官路”。二十一世纪初大动迁之前,周围十来平方公里没一个集镇,这片土地上的人连置办油盐酱醋,大多都得走这条路去闵行老街——那个清代时已为上海地区商业市镇的历史重镇,民国年间成为上海县首镇的“小上海”。
被麦秸秆烧伤的弟弟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产队里只有一名裁缝师、一名诊所职工、一名接生婆、两名方作(专做棺材的木匠)、两名搬运工、三名从解放前私营手工业学徒转制过来的工人,其余人都年复一年地劳作在三尺土地上。当时没有化肥,历来使用有机肥,即发酵的有机物和人畜的粪便,很容易传染疾病,最常见的是蛔虫病,大家深受其害,尤其是上了学的小孩子,因蛔虫引起病痛而缺课是常有的事。
农间娱乐
除了上学的孩子,学前儿童只能由大人带着下地,大人干活,孩子在田边玩耍。当年的学生从周一至周六,放学就得带上布袋和刀具割草养羊养兔。星期天照例跟大人下地学干农活。建国初*府号召庄稼人利用农闲空余时间办夜校扫盲。那时位于西场西隔壁的沥东小学几乎每晚气油灯通明,青年男女三五成群来学习,由小学教师出任代课老师义务教学。在简陋温馨的氛围下,开展识字教学和加减法算术教学。课后教室变成舞厅,大家兴高采烈地扭秧歌、跳舞。
农村业余体育大学成立
推广计划生育前,一对夫妇五六个孩子很普遍,由于照顾不周,孩子独自玩耍而受伤的事故不绝于耳,跌入河浜淹死的每年都有。我大弟就是受难者之一。那是个麦收接近尾声的时节,我家到南官路的三岔路口有个硕大的麦壳堆刚用火燃烧过,看起来已没有明火,麦壳堆的中心仍烧得通红。十四个月大的大弟由大他三岁的姐姐看管。姐姐和小伙伴带着弟弟在麦壳堆边上的石板上玩耍,两个大孩子玩得太投入,根本没注意到弟弟已从石板上滚落到麦壳堆里。孩子幼小,跌进去了无法爬出来,两条腿越陷越深,满嘴灰烬,哭声微弱。一个还未入学的孩子经过,嘴里不断地叫着:“有个小囡!”惊动了在南边不远处翻地的爷爷。他慌忙跑过来,抢过孩子一看,四肢已大面积烧伤。村民们出主意,说涂抹酱油可减轻伤势。谁知弟弟一接触,本已麻木的双脚突然疼痛加剧,两只脚乱蹬,满是水泡的皮肤全退去,只露出可怕的红色肌肉,爷爷慌了手脚。
作者幼年时与母亲
情急中,母亲借了乡亲们八十元钱,风风火火抱起儿子上全市治医院(医院)。回家后皮肤长期溃烂流*水,屋里气味难闻,母亲只得抱着弟弟睡在客堂用长凳搁起的门板上。不知过了多少个日夜,烧伤愈合后,皮肤皱缩变形,不得不进行二次植皮。母亲想从自己身上取皮,但取皮手术后无法照看孩子,听医生建议从弟弟大腿没被烧坏处取。二次植皮后以为治疗结束,谁知由于烧伤了正在发育的筋骨,第二年发现两手大拇指掌指关节成反向弯曲。母亲彷徨了很久,伤势已痊愈,孩子又变得活泼可爱,但如就此作罢,孩子就一辈子靠人抚养?医院进行手术校正。第三年,由于脚趾的筋长得比趾骨慢,致使脚趾上翘穿不了鞋, 将双脚的大拇趾和小趾进行切除,脚的模样成了芋头,常年干裂,行走困难。
整整三年,母亲身心疲惫,弟弟饱受伤痛的煎熬并终身落下后遗症。所幸顽强的大弟没有辜负母亲的良苦用心,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六十年代,生产队办起了托儿所,尽管条件简陋,但孩子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保障。辍学的孩子渐少,但那时也只出了两名大学生和六名初中生。
凡可入口的嫩草都试着吃了三年自然灾害,上海虽没那么惨,但也几乎颗粒无收。必缴的公粮需减免,自留的口粮严重不足。凡可入口的嫩草都试着吃,但野菜毕竟不足以充饥,听说饲养场有种猪饲料叫“花仁饼”,大家都去尝试。闻着香但粗糙坚硬,不易消化,腹胀便秘。我祖父为了把有限的口粮省给孩子们吃,只吃这种花仁饼, 因中*,一家人只能痛苦地眼睁睁看着他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实在揭不开锅,内当家们偷偷地用布袋装些土布,结伴乘客船沿*浦江西去浙江农村种稻产粮区换些大米。江浙两省是上海的大后方,肥沃的水田成就了天然粮仓,即使同样灾害,也稍微好些。当时民间以物易物属违法,所以换米须赶在天亮前出发,天黑后才能回家。
三秋动员
自然灾害稍有缓和时,还能喝上点粥,但主粮不够,须掺些大麦粉,常常是一家子围着餐桌上 的菜——炒盐巴或酱但过饭,一日三餐,天天如此。由于长期劳累过度又营养不良,个个面*肌瘦。上年纪的人每天提个空篮子(现在的随身包)去闵行老街泡茶馆听评书,老太们则在家里做好后勤保障。
挑花籽
我上初中,上学要走狭窄又坑坑洼洼的六里路,天天披星戴月,遇上刮风下雨,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泥泞的小路上,赤脚跨过两个被潮水淹没的堰,不被摔成泥人已是好运。我的同桌出身工人家庭,因属居民户口,每月有29斤白面供应。可能因为天天吃面粉做的烙饼有点厌了,看到我带的午餐菜粥或胡萝卜菜饭感觉新鲜,就商量着长期相换着吃。我吃着烙饼,想着田间的母亲,总是吃半个剩半个,放书包拿回家给母亲,母亲不忍心吃,我就谎称自己吃不下硬让她吃。现在母亲常把这件事讲给第三代们听,因为大伯(舅舅)心里有母亲,把半个饼省了下来,自己正在发育时没吃饱个子才瘦小。掩饰不住她过意不去的心情,眼眶充满泪水。那年代,家家户户没什么值钱东西,外出时在大门上挂把简单的锁,全公社只设一名公安警察。其实有钱也没地方花,因物资短缺供应紧张,几乎所有生活用品都得凭票买。不过穷人有穷人的活法,用槿树叶洗发就是一例。摘槿树叶加水搓成汁,用它洗头,既去污又治头皮瘙痒,天然绿色洗发液。
农妇
有人会说,庄稼人有自己的土地,为什么还挨饿?之前我们饱受“三座大山”压迫,各方面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发展问题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凡能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优先种植粮食作物。即使那时所有土地全种粮食作物,由于产量低下也不能保证养活所有国人。上海郊区的农业称得上是 的精耕细作,完成缴粮任务后还是所剩无几,何况棉花、油菜籽都有摊派任务。生猪一头猪起码需饲养四五个月以上,养成后送往公社收购站,出肉35公斤才准予收购,结算人民币,奖励肉票、布票、饲料票。
劳动结合体育活动
进了高中,家境有所好转,父亲想为我买辆自行车,苦于没购物券,便从废钢材市场买回旧自来水管,托人焊接成自行车架,买些配件拼装成一辆杂牌车,从此我开始了骑车上学的生涯,但遇到下雨天就要将车扛在肩上。有一天,生产队凭票买回一台十四英寸黑白电视机,人群中立马炸开锅,人们早早吃完晚饭草草收场,里三层外三层挤在生产队仓库前的场地上。当时的电视机都只能接收3个频道,但却成了当时 的娱乐生活。
大锅灶飘出了袅袅炊烟六十年代后期,吴泾地区的工业逐步有所发展,地处边缘的幸福村人开始有了外出做工的机会。那时,当个工人哪怕再劳累,总比农民强,且收入略高。因此,“手握铁锄柄,眼望高烟囱,”想跳出“农门”是当时泥腿子们的共同梦想。
有了劳务收入,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在组织统筹下,逐步达到每户都有外出工,村民的家庭收入也水涨船高。走亲访友不再单提个小小的*篮头,招待亲戚也不只是一二个菜。还有那顶不起眼的土灶,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用砖块和泥巴垒成的土灶,两三个大铁锅嵌在土灶上面,分别同时煮饭、炒菜。两铁锅之间往往还有一个小铁锅、一个汤罐(圆柱身圆锥底)。等饭菜烧好时,小铁锅和汤罐里的水也开了,使用热水很方便。灶肚下面是灰坑,干稻草等各种作物秸秆、树枝、木柴等都可以作为土灶的燃烧物。在经济萧条的年代,土灶冷清,房顶上的烟囱很少冒烟。如果发现家家户户烟囱里长时间冒着一缕缕袅袅青烟,不用说,大伙的手头一定宽裕了,正忙着做花色繁多的美味佳肴呢。
村里妇女集体织布
经济状况好转的同时,教育卫生和医疗环境也相应得到改善。除了生产队办托儿所,农村幼儿园开始普及,新建中小学校也不断增加,农村孩子就近上学,入学率迅速上升。
生活饮用水是卫生环境的重要标志物。千百年来,村民的生活用水均来自*浦江及其支流。为保持河水干净,须定期捻河泥,把河底淤泥挖出来,挖上来的淤泥还可当作种庄稼的肥料。七十年代前,人人家里都备有水缸,用水桶到河边挑水倒入,放上明矾(捣碎)搅拌。明矾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并形成沉淀,使水澄清。后来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一些工业企业将污水排放到河里,河水受到严重污染,难以饮用。这时,*府号召并补贴村民挖井取水。刚喝上井水,有股清凉甘甜的味道,井水冬暖夏凉,夏天,井还能起冰箱的作用,吃剩的饭菜用篮子吊在井里悬在水面上,隔夜不会变质。井水虽不是十分理想的饮用水,但那时少不了,它毕竟是生活水平和饮水安全提升的见证。八十年代初,工业化进程加快,地下水也变质了,村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使用上了自来水。
赤脚医生
同时,为解救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赤脚医生”应运而生。十多年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合作医疗制度瓦解,“赤脚医生”也因此失去了*治与经济的依托,淡出了历史。
老家的幸福蜕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动,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现在我们与上海其它地方一样,孩子入学率达到%,上大学已成普遍现象。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它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从此农民开始改变天生只会修理地球的职责,尝试将多余的生产力释放到城市中去。
编织
过去由于*治的经济的种种原因,农民被死死捆在土地上,除了刨土没别的出路。*策一变,许多村民走向城市,干着那些城里人不情愿干的重活,为城市建设奉献的同时,自己的钱包逐渐鼓起来;受惠于搞活市场的*策,把自己的农产品直接送到城市,给菜篮子增添色彩。有头脑的先一步来到城市扎根,经营各种小作坊小店铺做生意,或承包工程当老板,也有靠技术挣钱,还有各类自由职业者……八十年代,上海郊区的土地承包户一般都换成了外来农民,土生土长的农民大多另谋生路,传统的生产关系颠覆,庄稼人逐步走上了自由发展的宽广大道。
姑娘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是老家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村民收入直线上升,曾经吃肉要盼过年,现在吃肉还要挑精拣肥。过去的衣服绝大部分是土布做的,补丁连补丁,一件衣服兄妹几个挨着穿,现在穿戴讲究礼仪、追求时尚。我儿时感觉冬天冷,晚上睡觉只能在被子上压两条麻袋,褥子下铺一层干稻草保暖,现在有了鸭绒被,还用上电热毯和空调。更奇怪的是,那时农村的女性从年轻大姑娘到年迈老太太根本没有胸罩的概念,现在说来好像天方夜谭。五六十年代几乎家家都有一两间茅草屋,七十年代是清一色平房,直到八十年代才开始建楼房。
工人欢笑
二十一世纪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一座座高楼拔地,一个个工业园崛起。年年底,老家就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实现了大动迁,我们世世代代生活着的这片土地,变成了紫竹科学园区的服务基地。村民们被安置到了不同的居民区,住进了高楼大厦。居民家庭室内装修越来越像宾馆酒店,大家尽情享受着科技文明和社会发展创造的乐趣和舒适,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少有所学人尽其能,健身保养陶冶情趣……社会不管怎样变化,历史不管怎样发展,靠喝*浦江水长大,一步步从农村走出来的我,永远怀念养育自己成长的老家。
樱桃河与蒋家老宅河流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她浇灌着土地,孕育了灿烂的文明;而我们是文明的继承和传播者。
时过境迁,大浪淘尽英雄。有谁会想到现在的一条小河也会有曾经的辉煌?位于塘湾的樱桃河,因最初由邢、窦两姓居住湖畔,人称邢窦湖;‘湖’北起俞塘,南迄*浦江,湖面约2平方公里。至明代,邢、窦二姓渐稀被唤作莺窦河;至16世纪初,湖面收缩,成了一条长约7公里的河道,称莺脰河,又称樱桃河。
在莺窦湖畔(现虹梅南路、东川路以西),男乐于耕,女勤于织,村舍连阡,炊烟错落,一派农耕文明的和谐风光。明宣德二年(年),当地出了个进士蒋性中(字用和,号检庵),后出任兵科给事中。他居住的莺窦湖畔的蒋家老宅(塘湾乡幸福村)也随之声名显赫。
蒋性中出身贫寒,母亲靠纺纱织布支撑家境。父亲过世后,母亲更是勤于纺织,将子女抚养成人。考中进士后,朝廷有司要为他建造进士牌坊,他却说:“莺窦湖水溢,民方病涉,与其荣我家,无宁以利吾乡。”于是,牌坊未建而造了一座石拱桥,取名“尚义桥”(环龙桥、蒋公桥,留存交通大学校区内);也许这就是今天尚义路的由来吧。
成化四年(年),蒋性中告老还乡,将家宅客堂按京邸习惯定名为“勤织堂”,由董其昌题写堂匾“松江府东 堂”。又建“乐耕堂”自建,人称“乐耕公”。75岁时组织“莺湖九老会”,每逢月初聚会,作画赋诗,成为本地一大盛事。
这成了后辈诗人吟咏、赞颂的对象。清代的闵行诗人*家锟就写过《勤织堂》,诗云:机杼真教孟母同,相夫翼子溯闺中。数团经纬棉纱白,半夜勤劳篝火红。名显诗书光奕奕,家承祖父日隆隆。莺湖遗苑千秋在,要示儿孙克俭风。
继蒋性中后,居住在莺窦湖滨的蒋氏家族人材辈出,影响广泛。蒋坚,明成化时人,官沙县知县;蒋云,嘉靖七年(年)举人;蒋永澄,大名府清丰县知县;蒋继祯,嘉靖年间任广东东莞县盐吏大使;蒋传道,嘉靖年间任威海卫经历。
明嘉靖年间之前,莺窦湖滨的人文风光和社会影响远胜于闵行渡一带。
照片来自村民收集及《闵行志》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想与我们分享,欢迎联系我们。
联络邮箱:wx
mhbs.cn(本文编辑杨宇花张熠楠)
长按专业的白癜风医院北京还能治疗白癜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