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樱桃 >> 樱桃吃法 >> 平顶山晚报专题刊发出彩鹰城圆梦小
《平顶山晚报》专题刊发
特别报道荟萃(一)
以下为“7月6日至7月4日”期间
报纸版面高清图和详细报道
(点击图片可阅读报道)
开栏语
0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为实现小康生活,他们开拓创新,奋斗不止;他们带领乡邻,共同致富……本报推出《出彩鹰城圆梦小康》栏目,将笔触和镜头对准这些小康路上的追梦者,聆听他们的小康故事,定格鹰城人在小康路上的追梦步伐!
7月6日李振中:老兵不老攻坚克难李振中在擦洗公司车辆□本报记者杨元琪文/图黝黑的脸庞、沙哑的嗓音、干练的平头、简朴的着装,李振中留给人的 印象并不像个企业老总。但事实上,他是一个拥有00多名职工的物业公司的老板。7月日,闷热笼罩着整个城市,李振中拿着一瓶矿泉水,在公司管理的小区里走访。“犄角旮旯也要打扫干净!”“咱小区哪点还要改善?”“放心,我们一定加倍努力。”李振中看得细、问得全,回答得也干脆利落。参*入伍壮志难酬李振中今年5岁,老家在郏县堂街镇孟庄村,家里世代为农,兄弟姐妹6个,他排行老末。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参*入伍不仅光荣,而且吃*粮还能给家庭减轻负担。正是如此,李振中从小就有了*旅梦。年10月,17岁的李振中刚刚初中毕业,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毅然选择参*入伍。入伍后,他被分配到解放*驻安阳某部。到连队后,这个识字、脑子灵活的小伙子很快被领导看中,选派到团部担任公务员。由于完成任务标准高,他很快便入了*。后来,李振中又前往司训大队学开车。凭着股韧劲,李振中在部队连年受到表彰,还被列为提干考察对象,*旅生涯前途光明。年,李振中的父亲因病卧床不起,次年便撒手人寰。正值壮年的父亲突然离去,家里没了顶梁柱,经济状况一落千丈。后来,李振中决定放弃部队的大好前途,于年3月复员。
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复员后,李振中决定,要去南方闯荡,挣钱养家。去哪里?要去就去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在深圳,李振中拉过货,开过出租车,当过保安。“出去真是见世面了。”李振中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深圳的物业行业已经渐成规模了。而内地,物业行业兴起是在年之后,大规模推广更是近几年的事。由于在深圳长年开车,李振中腰肌劳损严重。年8月,李振中带着妻女回乡探亲,在家期间不慎摔倒,腰部严重受伤,不能再开出租车了。于是,不惑之年的李振中再次做了决定——返乡创业。当年9月初,他便安排女儿到我市的小学插班。
艰苦创业不忘本年9月,李振中身体基本康复后,凭着一股闯劲,加上多年开车、修车的经验,投资0多万元,在市区平安大道中段开了老兵汽车修理店,招聘了多名退伍士兵和下岗职工。他懂车辆、会管理,率先在全市打出了4小时救援维修的金字招牌,赢得了广泛的客源和良好的口碑。“吃得好、穿得美,当然也要住得舒坦,干物业大有前途。”01年月,李振中在我市多方考察后,注册成立了平顶山老兵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公司刚成立,就有6个退伍士兵先后到来。紧接着,他又面向社会招聘了一批下岗职工和大学生。为了公司有长远的发展,李振中先后自学了社区物业管理知识,并聘请外地的物业管理专家到公司培训。01年8月,老兵物业承接了*金路8号院的管理工作。这是个无主庭院,不仅治安差,院内还经常垃圾成堆,此前先后有两家物业公司都没能改变这个状况。李振中接手这个小区后,投资5万元,安装监控和路灯,并整修路面,建起保安室,还协助居民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后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物业井井有条。平时在公司,李振中不仅是老板,也是个知心大哥。员工王文举也是退伍士兵,早年在外打工没能挣到钱,也没能照顾好家庭。正当他困难时,李振中把他招聘到他的公司,让他分管物业服务处的工作。王文举带领15名员工,干得风生水起,每月有5多元的收入。李振中考虑到王文举家中的困难,还将其妻子也招到了公司。目前,李振中的公司有00多名员工,仅退伍*人就有0多名,管理0多个小区。年,公司被评为“河南省物业协会 单位”,李振中也获得了“平顶山市 退伍*人”称号。年6月,老兵物业还被卫东区评为“退役*人创业示范点”。---------------------------------魏耀辉:大棚葡萄铺就致富路魏耀辉(右)对娄连英进行技术指导□本报记者范丽萍文/图“耀辉,我家葡萄今年挂果也不少,但为啥甜度不够,果又小呢?”7月3日,自家葡萄出现问题却又无从下手的果农娄连英,焦急地找人求助。这个被找的人就是湛河区北渡街道汴城村1组组长魏耀辉。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他不仅闯出了一条致富路,还经常帮扶乡邻,毫无保留地传授葡萄种植经验。所以,平日里乡邻遇到不懂的问题, 时间就会想到他。在仔细询问情况后,魏耀辉建议娄连英追施钾肥,因为葡萄属于含钾量较高的水果,在葡萄进入成熟期后,追施钾肥能够让葡萄浆果增大,提色增甜,让葡萄的产量更高。
葡萄满枝笑开颜“汴城村邻近沙河,气候湿润,很适合葡萄生长。”今年47岁的魏耀辉通过流转土地种植了50亩大棚葡萄,每天吃住在园里,修剪、疏果,观察果品变化。记者两次到园里采访,他都穿着朴素的白汗衫,忙活得满头大汗。他说:“现在市场上高品质的葡萄十分抢手,葡萄又是一种收获期很长的水果,市场前景广阔,所以我认定了种植葡萄这条路。”另外,大棚种植还可以在市场上打个时间差,提前上市也能卖个好价钱。眼下,葡萄已经进入成熟期,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葡萄架下,一串串剔透发亮、圆润饱满的葡萄沉甸甸地挂满枝头。“这些果实头尖、略弯、弓状的就是‘金手指’;这些深紫色、硬度适中的就是‘朝霞玫瑰’……”7月3日上午,魏耀辉一边带领记者在园里转悠,一边如数家珍地介绍自家的葡萄,这些新品种都是他年专门从山东烟台引进的,当时还高薪聘请了技术人员前来指导,搭架子、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都是一点一点摸索着来。“再过几天,葡萄就可以上市采摘了,预计总产量4.5万公斤左右。”魏耀辉说,今年是第二年挂果,葡萄的产量和品质都达到了预期。而早些时候,也已经有客商前来联系订购,其中很多都是老客户。接下来,他将利用抖音、 图片由本人提供80后于莉从中国地质大学法律本科毕业后,没有选择报考*法机关和律师职业,而是回到汝州自主创业。10年间,她凭着一颗火热、坚韧的心先后开办了两家公司和一家培训学校,培训农村务工人员、贫困村民、库区移民3多人,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爽朗的笑容、利落的齐发、直言快语,于莉一开口就能让人感受到她的真诚。7月0日,于莉坐在办公室,仔细地为即将举办的汝州市家庭服务业协会换届选举及表彰活动做准备。
心怀理想敢闯敢干提起自己的创业路,于莉说:“我是含着泪在奔跑。”年,于莉发现市区月嫂的需求量很大,就萌生了做家*服务业的念头。年8月,怀着身孕的于莉到郑州一家家*公司学习。当年10月,她注册了自己的 家公司——家家靓家*服务有限公司。一个大学毕业生干家*?于莉的决定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丈夫为此与她发生了激烈冲突。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于莉要干事创业的决心。于莉说:“前两年,我没有做成一件像样的业务,身边的朋友都劝我另寻出路,但我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没业务,我就出去学习、考察,提升自我。”01年夏天,于莉终于接到了一个给宝丰县商酒务镇一栋新建6层万多平方米办公楼做全面保洁的大单子。每天早上,于莉安排30多名保洁工人乘坐客车出发,自己用面包车把保洁工具拉过去。为了赶进度,中午她又返回汝州,从饭馆把午餐运到宝丰,让工人在现场吃饭。一些临时招来的员工业务不熟练,她就现场教。“那次挣了万多元。拿到钱时,我觉得再多的辛苦都值了。”于莉说。
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于莉,“执着”二字再合适不过。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年1月,于莉又注册成立了河南瑞洁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我原来是下岗职工,应聘到这儿后一干就是8年。于总就是个女强人,工作很认真、细心,对员工也好,我很佩服她。”物业公司副总经理夏素凡说。夏素凡印象最深的就医院的保洁业务,有3个月的试保洁期。为了取得客户的认可,于莉带着团队,每天从一楼到十三楼做保洁,不放过任何角落。下午1点半,员工都下班了,她还在逐层检查每一个细节。“试保洁期经常有人故意为难我们,但是于总带领团队通过了考验。今年疫情最严重时,她带着36名员工克服重重困难,用了54个小时医院8余平方米的保洁任务,并筹措10余万元防护物资支援抗疫一线。”夏素凡说,他们还经常跟着于莉到敬老院、福利院做公益。如今,于莉的公司每年接到家庭保洁业务1多单,常年为34家单位保洁。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于莉发现不少困难人员和农村务工人员对技能有强烈的渴求。年,于莉创办了汝州市家家靓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着力为这些人员就业创业打造服务平台。
带动更多人致富在培训学校的教学楼内,家*服务员养老护理、育婴、美容、茶艺、家庭餐制作、手工编织等培训教室一应俱全,每一间教室都根据培训内容进行了精心布置。受疫情影响,培训学校今年5月下旬才开学。两年多来,在相关单位支持下,培训学校已先后对3多名农村务工人员、贫困村民及残疾人进行了技能培训。“现在不少村民通过参加培训自主创业或外出工作。”4岁的王红利是汝州市蟒川镇牛角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8月参加了家家靓在村里举办的家*扶贫培训班,学会了手工编织和面点制作,开起了手工馒头店。“我们家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多亏了于总。”王红利笑着说。王红利脱贫致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加入培训班。于莉说:“我希望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实现贫困村一村一品发展、贫困户自主创业居家致富、家*园区集聚发展、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等,这也是我在家*扶贫路上的动力和奋斗目标。”--------------------------------郑延海:勇闯敢拼打开“致富门”□本报记者范丽萍实习生李怡霖郑延海在车间加工零部件本报记者范丽萍摄“农村人创业,难字当头,但真正干起来了,会发现办法总比困难多。如今我脱贫了,就想着为大家尽点力。”叶县常村镇府君庙村31岁小伙郑延海说。从打工仔起步,初中学历的郑延海通过勤学苦干,不仅开办了年产值多万元的制门厂,还带动30余位村民就业增收,成为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典型。7月1日,府君庙村南的精诚门业生产车间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工人们全神贯注地操作着各种型号的机器,制作好的成品或半成品放在一旁。“订单每天有追加,报表上的尺寸不能出现一点误差。”郑延海个头不高,说话有力,他说,制门工艺复杂,定制门的尺寸更得 ,否则耗费的不仅是时间成本,还有人力、物力。
在外打拼偷学技术因为家里条件不好,郑延海年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哥哥郑福来在郑州门厂从事技术工作,他也选择了这个行业,从生产门面、门框等部件到钣金等,生产线上的工序几乎干了个遍,积累了很多经验。“那时,像我这样的一线技术工一个月能拿1多元工资,也算是比较高了。但每个人都有理想,我学历不高,能把一门技术学好、学透也是以后的出路。”郑延海说,自从有了这个想法,他便开始偷偷地学技术,老师傅算过的尺寸,他自己算完一遍再对照,经常加班、学习到深夜。为了学习电脑编程,他花一个月工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目前,他厂里生产用的电脑程序都是他自己编的,一共十几套。
返乡创业充满希望谈及返乡创业的初衷,郑延海笑了,他说:“年我和妻子臧娥回村,原本打算把家里的房子盖一盖,但是看到新闻,国家加大力度扶贫攻坚,在外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府将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便决定趁着年轻搏一把。”村里鼎力支持郑延海回乡创业,积极协调建厂用地,甚至将营业执照办好送上门。对此,郑延海非常感激,他说当时自己压力很大,建厂所投的几十万元里,除了他和妻子多年的积蓄、村里的帮扶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亲戚、朋友借的。当时,厂里只有一条生产线,六七个工人中,一半都是村里的贫困户,承接制作的也都是合页订单。后来厂房逐渐扩大,资金周转一度出现困难,郑延海急得不行,一边紧盯生产,一边四处想办法借钱,哥哥甚至把县城的房子卖了支持他。村里也不止一次给予“互助金”扶持。他心里明白:把厂子做好,不光是全家人的希望,也是村里人的希望。
乡邻守望干劲十足随着厂房的扩建,郑延海的工厂又开拓了别墅防盗门项目,产品远销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湖南、河北等地。用工也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30多人,留守妇女占60%以上。“延海能把厂子做起来非常不容易,他每天起早贪黑,有时凌晨5点就到车间下单干活了,还经常和工人们一起加班,提醒大家多休息。看我忙不过来,他还会跑到厨房帮忙。”今年49岁的席三花是厂里的厨师,现在一个月能拿两三千元工资,不仅顾住全家人的吃喝,每月还有节余。杨芳是厂里的拉丝工,她说:“厂长是个能干的小伙子,在制门这个行当精通得很,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得倒他。他对员工也非常关心,经常和我们一起加班。有时候我们也挺心疼厂长的,特别是今年疫情,厂里积压了几十万元的货销不出去,停工停产,真是作难。”对此,郑延海表现得很乐观,他觉得门业的发展前景很广阔,更趋于智能化、人性化,有这么多家乡人的支持,心里不仅温暖,更有信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weis.com/ytcf/456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