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樱桃 >> 樱桃种类 >> 这种思维,就是你和优秀者之间的差距
文|樱桃小魔女
读书时,每个学校都有几个大神,他们总能取得令人艳羡的成绩,让人嫉妒得牙痒痒;
工作后,每个单位总有几个牛人,他们的业绩永远冲在最前面,让其他员工望尘莫及。
你是否也感慨过:没办法,谁让人家有天赋呢?仿佛那些优秀的人是生来优秀,而自己则生而平凡。
有句话说得好:“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向我们揭示了拉开普通人和优秀者之间差距的不是天赋、而是一种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
美国国家航天局将是否具备这种思维作为选拔潜在系统工程师的标准。
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智商是可以随着自己的学习而改变的,因此,他们更相信努力的力量,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与之相对的是固定型思维,这种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智商是先天的、没有改变的余地。所以对他们来说,努力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截然相反的生活态度。显然,成长型思维的人对待生活更加积极。
01
接受失败是成长的第一课
《终身成长》一书中是这样定义成功的:成功只是一种状态,而非结果,所有的成功都来源于失败后能力的提升。
成长型思维的人更能坦然接受失败,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可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从而为成功奠定基础。
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在一次演讲中曾提起自己求职被拒的经历:24人去肯德基应聘,23人通过,只有他被淘汰。申请当警察,5人中4人被接受,他是那个唯一被拒绝的。
对于读书,他也没什么天赋,一所重点小学的考试失败了两次,考中学失败三次。
换作常人,遭遇这么多次打击恐怕早就崩溃了,但他偏不服输,最终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我们不是偶像剧中的主人公,自带光环一路开挂。要知道,在现实世界中,失败才是常态。
两千多年前,西楚霸王项羽站在乌江边感叹:“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以决绝的姿态向命运交了一份答卷,上面写着两个字:“认输”。
曾经威风凛凛、战无不胜的霸王却被这唯一的一次失利彻底击垮了,可悲、可叹!
放弃乘船逃走的机会只是无颜见江东父老,还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
事实证明,输不起的人最后也赢不了!
多少人因为输不起而选择逃避,他们天真的以为逃避就能避免痛苦,只经历了几次失败就无情地给自己打上无能的标签。殊不知,比起接受失败的阵痛,逃避带来的伤痛更为惨重。
有句话说得好:你可以接受失败,但绝不能接受从未努力过的自己。
也许,打败你的从来都不是敌人,而是那个输不起的自己!
02
享受过程是一种幸福
相比固定型思维的人对于结果的执着,成长型思维的人则更注重过程,他们更在意的是自己在做事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
发现了吗?越在意结果,越紧张,越容易出错。
现代社会,行色匆匆、浮躁不安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管做什么事总是急切地想得到回报。但太在意结果,太害怕努力得不到回报反而让自己乱了阵脚、慌了心神,离成功越来越远。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学僧问禅师:“师父,以我的资质,多久可以开悟”?
禅师说:“十年吧”。
学僧又问:“要十年啊?那如果我加倍修炼,需要多久开悟”?
禅师说:“二十年”。
“那我夜以继日、不眠不休地禅修,需要多久开悟”?
禅师回答:“那你永无开悟之日”。
学僧不解地问:“为什么”?
禅师回答:“你只在意禅修的结果,又如何有时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weis.com/ytzl/461857.html